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德国样本”【2】--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德国样本”【2】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2013年04月17日12: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把握市场规律 维护自身利益

孟繁壮

    近年来中国对德国投资增长迅速,去年中国对德投资额与德国对华投资额已基本相当。这一方面是近年对欧投资出现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寻求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必然。

  德国政经各界对中国的投资总体持欢迎态度,但由于当地民众对中资企业缺乏了解,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前来投资的中国企业存有疑虑和戒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担心中国人拿走技术后就撤资,造成技术、就业双流失;二是顾虑德国的行业支柱被并购,形成垄断;三是担忧中国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威胁其经济安全。一些西方国家媒体的片面报道更强化了消极情绪。

  事实证明,这些疑虑和戒心站不住脚,很多项目通过成功运作,不仅解决了当地企业融资问题,还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中资企业到德国以及世界各地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在此建议“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充分了解当地投资环境,科学决策,避免一哄而上。投资前务必详细了解当地的市场和法规,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认真评估产业发展前景,能够少走很多弯路。同行业企业在同一地区投资合作,更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尽可能进行必要的内部协调,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二是低调行事,少说多做,用事实说话。在当前舆论环境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给当地带来切实利益,就是对各界疑虑的最好回答。

  三是重视文化差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是民间使者,是联系双边经贸合作的桥梁,尊重当地文化习惯,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能给企业形象加分,而且能给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注入正能量。

  四是加强中资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无论是敦促当地政府在签证、劳动许可、投资贸易环境等方面加快便利化,还是融通中外文化差异、增进交流合作,中资企业协会都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更好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本文作者为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商处公参)

分享到:
(责编: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