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高校如何打造国际化“就业孵化器”--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第一现场

看美国高校如何打造国际化“就业孵化器”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博雅

2013年04月01日08: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玻璃墙面的无尘车间,身穿无尘防护服、戴安全眼镜的工作人员,闪着各种指示灯的仪器设备,层层的门禁系统……如果没有介绍,本报记者还以为走进了某个高科技园区。实际上,这里是位于美国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的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没有宽阔的校园、绿茵草坪和敞开的大门,只有几幢办公楼的简单组合。然而,这些办公楼却拥有由全球企业共同投资、价值超过140亿美元的设备。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师生可以与企业共享行业中最先进的设备。  

  学院主管市场事务的副总裁史蒂文·詹南科对本报记者说,学院规模虽小,却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就业孵化器”。学院的300多家企业合作伙伴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和以色列等国家,横跨电子、能源、信息技术、生化等产业。国际半导体制造联盟、东京电子株式会社、三星、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应用材料公司、美国光伏制造联盟等企业都在合作名单之列。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7月曾在这里发表演讲,称赞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非常出众。  

  詹南科说,学院的核心理念是可与企业共享仪器和设备,这样一来可减少研发成本,二来有助于培养未来员工,而研发中获得的专利和取得的效益则按照企业投资比例共享。形象地说,学院如同一个提供炊具和食材等的厨房,各家企业在厨房中各取所需,制作自己的美食。尽管厨房中有做同样食品的企业,资源可以共享,但机密信息必须隔绝,确保正当竞争。 

  产学研高度结合的直接效应是促进高科技制造业复苏和带动就业。用詹南科的话说,设备提供商、企业和学生之间构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在纳米科技领域,每个企业能为领域面临的挑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而将企业的研发力量集中在高校,本质上也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据统计,从2001年至今,学院为全美创造了1.25万个工作机会和10亿美元的收入,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还将翻番。

  罗伯特·吉尔博士曾经在一家科技企业工作过20多年,现在是学院教学事务的主管。许多老师也像他这样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据介绍,与传统高校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泾渭分明的课程设置理念不同,这里的课程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设计,以“可迁移技能”为基础,综合岗位对交叉学科的实际要求而定。学院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课程,报考学院的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此外,学院每年还会邀请6000名中小学生到学院参观。吉尔博士笑着说,纳米实验室看上去很“酷”,可以启发青少年的科研梦想。

  瑞贝卡是奥尔巴尼市人,当过6年中学数学老师,后来在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深造。如今,她已经学成毕业,由一名老师转变成了一名工程师。吉尔博士告诉记者,像瑞贝卡这样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20%—30%,有些入学前是下岗员工,凭借再次深造找到工作的不在少数。

  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执行官阿兰·卡洛耶若得知记者来自中国后,特意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已经和几家中国企业开始洽谈合作计划。

  (本报奥尔巴尼3月31日电)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