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0日电 (记者 杨牧)2013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十周年纪念日。十年已过,伊拉克远未走出战后的“阵痛期”,在政权不稳、安全形势严峻和社会重建缓慢的多重困扰之下,“伊战这只蝴蝶翅膀扑闪出的风早已超越伊拉克的范围,中东地区乃至国际格局都已为之改变”,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贺文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道。
贺文萍分析,伊拉克战争首先改写了中东地区的政治版图,分属两大教派阵营的国家联盟隐现。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前,两伊(伊拉克和伊朗)对立。然而,战争打破了平衡格局。美国企图削弱伊朗力量的计划不但没有得逞,形势反而不断走向反面。
战争结束后,什叶派力量掌控伊拉克政权,与同为什叶派掌权的伊朗逐渐走近,加上叙利亚和黎巴嫩,中东正在形成“什叶派联盟”。这一力量与该地区原有的逊尼派联盟国家正形成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
此前,在强人和世俗政权的统治下,中东国家的教派冲突处于弥合状态,但是强人政权垮台后,教派矛盾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加之大国势力的角逐,中东地区更加散乱、没有凝聚力,这是伊拉克战争造成的后果。
其次,地区恐怖活动愈演愈烈。正如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所说,美英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入侵,其结果之一是将制造至少一百名本拉登。十年来,每次越是临近纪念日,爆炸袭击越频繁,而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恐怖势力与教派力量、基地组织等相结合,导致乱象丛生,而这已不仅局限于中东,还往西蔓延至非洲的马格里布地区,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在阿尔及利亚制造的人质绑架事件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都是伊战后恐怖活动的新现象。
第三,战争同时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生态。布什政府时期叫嚣战争的新保守主义势力黯然下台,他们也通过这场战争中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十年过去,政权政局隐患重重、安全形势严峻、社会重建缓慢,困扰伊拉克的“三大顽症”犹存,“这是一次失败的战争”,对伊战的否定在国际社会已经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