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动乱两周年的三大反思【4】--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西亚北非动乱两周年的三大反思【4】

2013年01月25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革命”结果与期待迥异

  黄培昭

  改写西亚北非地区多国命运的政局动荡已满两年。当初人们喊出的“革命”口号似乎颇富浪漫色彩,然而在过去的两年中,受到“革命”洗礼的国家,无不在政治纷争、党派倾轧、经济滑坡和旅游萧条等诸多不适中痛苦呻吟。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阿拉伯国家总体是一支相对较弱的力量。求变图强,是阿拉伯人的普遍愿望,也是“革命”者的重要诉求之一。但遗憾的是,“革命”爆发后,阿拉伯国家的处境并未发生变化,整体实力依然如故。相反,经历“革命”的一些国家,原本相对安稳的政局开始失序,不少政治势力和党派团体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诉诸各种手段,从而使政局进一步走向混沌。

  客观地说,无论突尼斯还是埃及,抑或利比亚,在“革命”过后,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明显增强了。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人们对这些概念的滥用。甚至仅仅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人们就可以拳脚相向;仅仅为了发泄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不满,单位的工作人员就可以相互串联,搞集体游行和静坐示威,直到把负责人赶走。阿拉伯国家不少媒体慨叹,当“民主”和“自由”过了头儿,“革命”就会走向反面,成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多数阿拉伯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实力薄弱,不少国家失业率持续攀升,通货膨胀严重。当初人们“革命”的动因,就是要扭转经济颓势,助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当疾风暴雨式的“革命”剧终之后,映入人们眼帘的却是与期待全然迥异的场景。埃及在局势动荡前,连续多年保持GDP平均5%的增幅,而“革命”后这一增幅没有了;突尼斯曾是北非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革命”后也已风光不再;曾经是欧佩克举足轻重成员国的利比亚,如今的石油业一蹶不振,复苏乏力。

  “革命真的不能当饭吃。”埃及星际旅行社市场部经理塔哈如是说。眼下本是埃及旅游的黄金时节,但寥寥的客源订单,使他感到有些茫然。享有“沙海玫瑰”之称的突尼斯,曾是著名的旅游大国,可如今人们只能在记忆中重温昔日的辉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湾国家当下成了各国游客的“新宠”,大有后起之秀的范儿,似正在成为地区旅游的新坐标。当客流和资金从动荡国家转向宁静的海湾,这一移动轨迹给人们留下的思考和警示是深刻和耐人寻味的。

联系本文记者

张梦旭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