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是驾马车。如今的怪现状是,无论是哪个车把式驾车,都不会认真考虑自己的目的,只会在四周的鼓噪声中扬起鞭子,往极端民族主义的方向赶。于是,政坛成了走马灯,国家成了跑马场,只见转圈,不见前行。
轮到安倍这个新把式上台,照样难脱窠臼。选前表态修改和平宪法,上台后放话要修改反省日本侵略罪行的“村山谈话”,在公开场合高唱《君之代》作秀。副首相麻生访问缅甸期间,还要“光明正大”地祭拜二战日本侵略军墓地,丝毫不顾忌周边邻国对战争的深刻记忆。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毫不留情地指出,日本的右倾化是“软弱的表现”,这种软弱源自自信的丧失。
曾经的自信,来自日本人创造的“经济奇迹”。现在的丧失,来源于“失落的二十年”。经济长期低迷不振,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民众普遍“对政治不信、对前途不安、对现状不满”,社会上弥漫着危机感和焦虑感。
政党和政客频繁曝出献金丑闻,信誓旦旦的承诺上台就遭到背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已令日本民众丧失信心,怀疑依靠自身力量走出低谷的情绪普遍蔓延。背靠美国的日本发现,在国际事务上,日本只有出钱出力而没有真正的话语权。所有的这一切都一次次地考验着日本的自信心。
因为不自信,日本人才会走马灯似地换首相,直到选出一个强势政府;因为不自信,日本人才孜孜以求谋求“入常”,追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因为不自信,日本人才会不断地强化“日美同盟”,幻想美国人给予其最坚实的依靠。因为不自信,他们才要重新审视国防开支,招兵买马,扩充武器装备。
这种不自信已经产生出某种危险。
日本历史的周期律显示,越是陷入困局,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就会重新活跃。上世纪30年代,日本深陷经济危机,为转嫁国内矛盾,当时的日本政府最终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最终伤己又伤人。这已是前车之鉴。
车把式安倍已然知道,国家的希望在于经济增长。他好像还没有下定决心转这个弯,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保持强硬态势。
围绕中国的“围堵外交”,已经暴露了安倍政府的外强中干,他还没有勇气在领土问题上同中国进行实质性接触。这是做过“短命首相”的怯懦之举:被支持率绑架了思维,被极右势力绑架了身体,不去带领日本勇往直前,重拾民族自信之源,反而任由日本的马车在历史的宿命中转圈。
(作者为本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