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感慨国民“奋斗心态”不再
中国人“大材小用”的感觉,不少东亚国家都有或曾有同感。韩国《亚洲经济》称,每5名中国人中就有4人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位居接受调查国家之首,这意味着多数中国人对工作单位提供的目前岗位表示不满,这成为最近中国年轻人频繁跳槽的最佳解释。韩联社则称,这种心态可能会给社会增加莫大的社会成本。不过,韩国人同样存在“大材小用”的心态。韩国《亚洲经济》18日的报道称,随着好岗位处于不增反减的状态,今年韩国就业成功的人中,接近一半是下调就业目标而成功就业。根据调查,对自己就业岗位表示不满意的韩国人达30.1%。韩国经营人总联合会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新职员在中小企业干满一年的只有50%。
对于中韩民众“大材小用”的感受以及能够频频跳槽的选择,日本媒体更多地表现出羡慕。日本电视台19日评论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日本人曾经以“最感到自己没有给予更多机会”而居世界第一。文章感叹,国民的心态是国势的一个标志。上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都希望向更好更高的层次奋进,靠着这种认为自己没完全发挥出所长的心态,日本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位往返于中日之间做贸易的公司社长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人这种心态跟现在所处的经济上升趋势一样,一点不输给当年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日本。反观日本人改变自己人生的热情很低,态度消极的居多。”
日本自由学者仲村澄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追求什么,过度追求和毫无追求都是不好的状态。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快速上升和快速变迁当中,而日本处于一成不变、日渐衰落的社会当中。因此中国人必须更多努力以适应变化,而日本人相对来说处在一个匀质社会中,且物质生活指数比中国人高,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容易有所谓的“幸福感”。实际上,日本人现在已不追求“更高、更强、更好”,而选择“平常”。上世纪80年代,日本女性恋爱结婚对象都爱选择“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身材)。但经过“衰落的20年”,现在日本女性开始追求“三平”(即平均性收入、平凡的外表、平稳的性格)的对象。
应全面看待“大材小用”心态
中国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中国人有“大材小用”的心理,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马力认为,这种心态有一定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目前中国企业用人制度存在一定问题。中国人才制度和教育体制不完善,公司没有给员工提供不断发展和成长进步的环境。中国应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目前教育经费大多用在学历教育上,搞得高学历毕业生个个觉得自己是人才、精英,可进入实际工作阶段却根本不对口。
马力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因为福利制度非常发达,社会贫富差距也不大,住房有补助,看病有保险,养老金也不低,但这样的生活也有弊病,人们普遍不愿意承担更多工作压力。不拿高薪,不在高职位,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好,那又何必去奋斗呢?
马力说,从一个侧面来说,认为自己“大材小用”的心态反映了一种上进心,这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好事,所以要提供给他们机会,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奔头儿。通过完善制度,引入现代管理思维,加大职业培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中国在未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不靠人口数量,而靠人口素质;不是靠生产数量的增加,而是靠生产效率提高来赢得未来的真正幸福。( 本报驻外记者陶短房李珍孙微丁大伟梁曼瑜王刚纪双城青木 本报记者段聪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