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社会公德是如何“管”出来的?(记者观察)【4】

井然的交通秩序、和谐的邻里关系、干净清洁的环境、文明礼貌的举止,这些令人称赞的公德与秩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们的背后都离不开严格的法规和监督

2015年12月10日03: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日本

  扔错垃圾可能获刑

  本报驻日本记者 田 泓

  对初到日本的外国人来说,倒垃圾也许是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日本的垃圾分可燃、不可燃、资源垃圾三大类,其中资源垃圾又分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虽然各地对垃圾分类的规定有细微差异,但基本分类都在10种以上。上世纪50年代以水银污染闻名的熊本县水俣市,为重建一个环保城市,将垃圾分为24种之多。

  在日本,垃圾分类是幼儿园就要学习的常识。在日本办理居留手续时,会收到一本《生活指南》,其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如何扔垃圾。日本政府通过立法,明确了垃圾从产生到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主体的责任。商品生产者要减少过度包装,零售商要负责家电等大件物品的回收。法律对乱扔垃圾行为有明确制裁规定,例如《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最多可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51.9万人民币);如果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

  对于倒垃圾这类日常公共行为,关键要靠自觉以及居民自治团体的监督。町委会是日本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团体,类似于中国的居委会。记者在日本安顿下来不久,有一位自称町委会委员的邻居大妈找到记者,说是按町内规矩,记者应该参加小区公共垃圾收集站的轮值,不然就必须自行向环卫部门申请一套垃圾收集箱放在家门口。小区里有些单身汉因为出差赶不上轮值,甚至出钱请人代为值班。

  为了尽快融入社区,记者决定参加轮值。没几天,记者的信箱里就收到一份彩色打印的值班表,上面列着各家各户值班日期。

  垃圾箱平时是不开的,只有在收垃圾那天才打开。值班的人需要把垃圾箱打开,把平时折叠着的垃圾箱摆好,并且负责清洁垃圾站。记者值班那天一大早,这位邻居大妈手把手地教记者怎样打开垃圾站的密码锁,怎么摆放七八个不同用途的垃圾箱。为了防止乌鸦和野猫拨弄,还要在垃圾箱上盖好网兜。最后叮嘱记者,等清扫车收完垃圾,要用水冲洗垃圾站,把被拒收的垃圾送还原主或带回家,并把值班表送到下次值班的那家人。果然,我有几次值班就发现了被环卫工人贴上黄标签的拒收垃圾,基本上是搞错了扔垃圾日期或者分类错误所致。但作为外国人,我上哪里去找垃圾原主?因此只能带回家等下次再扔。有一次,邻居大妈神色严肃地拎着一袋垃圾来敲门,指着里面的中文印刷品问记者为何不按规定分类。虽经查实并非记者所扔,但也被惊出一身汗来,从此更加小心地给瓶瓶罐罐“分家”。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0日 22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