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是如何“管”出来的?(记者观察)【3】
井然的交通秩序、和谐的邻里关系、干净清洁的环境、文明礼貌的举止,这些令人称赞的公德与秩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们的背后都离不开严格的法规和监督

德国
物业严管扰民现象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在德国,记者目睹过一件小事。一对父子各拿一个甜筒冰激凌,走在繁华的老城街头。突然小男孩摔了一跤,冰激凌球落到地上。父亲望着泪水汪汪的儿子,掏出一包纸巾。记者本以为父亲要帮忙拭去孩子身上的尘土,没想到父亲把纸巾递给小男孩,说“快去把地上的冰激凌擦掉”。小男孩竟也收回了要哭的表情,拿着纸巾小心包裹起冰激凌球,扔到了旁边的垃圾桶。那位父亲不是第一时间安慰摔倒的孩子,而是让他清理弄脏的马路地面,而且说话语气不容置疑,记者至今记忆犹新。
“外国人经常问我,为什么德国人如此遵守社会秩序。”德国柏林博爱与市民社会研究所科学联席主任艾克哈德·普利勒对记者打趣地表示,“父母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时,都把遵守纪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个父亲严格的言传身教,一定能培养儿子的公德心。而整个德国社会的公德心,正是由众多这样的‘父亲’培养出来的。”
历史上,德国的土地上曾经分布着300多个小公国,每个小公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和管理制度。随着历史发展,小公国不复存在,但小规模“管理单元”的模式保存了下来,演变为如今德国社会各种各样协会型的管理组织。这些管理组织也对社会公德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社区居民自管会。在较大的居民楼内,住户通常会投票选出一名楼长和几名理事,成立“居民自管会”,所有居民都是会员。物业公司与自管会成员定期开会,就一些社区管理问题进行沟通。记者本人就感受过居民自管会的约束力量。记者的一户邻居经常在凌晨3时开启大功率音响播放摇滚音乐,记者几次沟通都收效甚微。无奈之下,记者向物业投诉。一周后,记者在电梯偶遇邻居,对方竟然态度诚恳地表示道歉,此后也再没有出现半夜扰民的现象。物业负责人乌尔丽克·莎劳告诉记者,物业第一时间将投诉反映给自管会,自管会专门进行了一次“蹲点”调查,抓住了这位邻居半夜扰民的现行,并且拿出住户规章,对其进行严肃教育。然而邻居依旧态度傲慢,自管会将情况反馈给物业,物业立即联系邻居的房东反映情况,几方共同给邻居下了一封“警告信”,表示如果不自觉遵守住户规章,房东有权在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的情况下收回房屋,将其“踢出邻里圈”。这下,邻居终于老实了。
目前,德国有大约59万个登记协会,超过50%的德国人至少是一个协会的会员。协会种类繁多,如妇女协会、动物保护协会、社区自管会等等,大部分协会都是为某项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每个协会都有自己的管理章程,并敦促会员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了不该做什么,而协会就好比身边的‘父亲’,提醒你应该做什么。有了这些积极活跃的协会,法律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这正是促进社会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因素。”普利勒强调。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