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南亚:合作共赢新契机(丝路观察)

本报记者 杜海涛 王珏 杨迅 吕鹏飞 徐伟 邹松

2014年10月23日03: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巴基斯坦千年古城塔克西拉。
  本报记者 杜海涛摄

  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的瓜达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由中国政府援助建设,被誉为中巴两国友谊新的里程碑。
  本报记者 杨迅摄

  中国招商局集团投资建设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是斯里兰卡最大单一外商码头项目。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提供

  在印度新德里库杜布古建筑群附近留影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王珏摄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海滨城市科钦的中国渔网。当地民众认为,科钦民间捕鱼所用渔网由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带入。科钦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
  本报记者 吕鹏飞摄

  看更多内容
  扫描二维码

  南亚

  南亚不仅是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随着中国与南亚国家道路连接更加畅通、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一带一路”织绘出宏伟的发展蓝图。

  

  历史上,南亚地区不仅是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帆船点点,一座座千年古城、港口,见证了历史的辉煌。

  如今,从中国到南亚的“一带一路”建设迈入务实合作新阶段。从道路建设到园区开发,从能源合作到双边贸易……一张张蓝图愈发清晰,一个个项目有序推进。古老的南亚大地,奏响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强音。

  创造更多机遇

  塑造区域自信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大街上,当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每一个巴基斯坦人的脸上露出友好的表情。

  作为两个传统友好国家,中巴友谊可谓“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

  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部长阿桑·伊克巴尔表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开辟了南亚地区合作共赢的新契机。“一带一路”设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投资、基础设施、经济园区等众多领域。“一带一路”通过港口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吸引更多投资,改善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为巴中两国发展和地区繁荣创造更多机遇。

  互利共赢的声音在南亚回响,合作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印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路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郑和下西洋途经印度,留下一段难忘的佳话。而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访问印度,更将两国关系推向了战略合作的新高度。

  “印中发出同一个声音,全世界都会倾听。”印度新德里中国研究所副主任郑嘉宾说:“使两国25亿人都过上好日子,这是印中两国最大的利益共同点。印中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推动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具有全球性战略意义。”

  斯里兰卡自古就是东西方航运重要枢纽。中国东晋高僧法显、明代航海家郑和都到过斯里兰卡,他们是这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亲身实践者,也是海上丝路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位于斯里兰卡南部城市高尔的国家博物馆分馆,建有一个斯中友好交往展厅,就陈述着关于法显和郑和的事迹。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与斯方打造印度洋海上航运中心的设想不谋而合。9月16日,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表示,斯方愿意同中方共同建设和经营好汉班托塔港和科伦坡港口城等重点合作项目,加速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加强经贸、能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等领域合作。

  只有共担风雨,才能同享彩虹。巴基斯坦中国委员会执行主任菲扎尔·拉赫曼曾多次访问中国,对巴中合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有着深入的研究。拉赫曼不仅接受我们的采访,还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够加强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推动互利合作,更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区域国家自信,为未来区域振兴和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对接发展战略

  深化经贸合作

  群山巍峨,高湖宁静。在巴基斯坦北部,一条沥青混凝土公路逶迤延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就是由中国援建、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喀喇昆仑公路。

  这是一条连接中巴两国的友谊之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这里雪崩、山体滑坡、落石、塌方、积雪、积冰、地震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地质情况极为复杂。

  为改善公路状况、增强运输能力,2008年2月,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的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该公司驻巴基斯坦办事处总工程师胡俊泉告诉记者:“目前,这条公路的改扩建项目正在紧张进行,工程明年完工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陆路联系将更牢固、更便捷。”

  道路交通先行一步,经贸合作继往开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方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一带一路”一步步进入务实合作阶段。

  2013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两国同意启动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今年2月,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访华,双方同意加速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这一“世纪里程碑”项目步入“快车道”。

  从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到雪峰林立的北部山区,中巴经济走廊贯穿巴全境,双方已经确定的投资项目达到180亿美元。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督萨瓦尔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在巴基斯坦的具体体现。它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有助于在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实现更高增长效益。”

  目前,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南迪普尔一期95兆瓦发电机组已经竣工,萨希瓦尔2×66万千瓦火电项目、真纳太阳能园区10万千瓦发电项目开工在建。这些电力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巴基斯坦缓解电力短缺,为当地居民带来不间断的“光明”。

  在印度,9月中旬,福田汽车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工业发展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印度合作建设汽车工业园区。目前,福田汽车印度事业部已有160余人,全面负责在印度的市场调研以及适应性产品研发等工作。

  “印中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印度原贾米亚大学教授阮瑞山是一位“中国通”,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变。他说:“印中都是地区大国,双方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必将在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争取更多主动。”

  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和科伦坡港口城等重点合作项目正在进行,斯中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经贸、能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也正在加速推进。

  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表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南亚地区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开展持续互动,提升管理水平,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协助当地解决就业,增强南亚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携手并进、互利共赢。

  传承丝路精神

  赋予时代内涵

  自伊斯兰堡向西,驱车40分钟,我们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古城遗址塔克西拉。这里曾是犍陀罗艺术中心,是玄奘西天取经经过的地方。《大唐西域记》对此有记载:“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宝。”

  走进古城遗址,青草蔓蔓,古树参天。作为古老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一千多年来中国与南亚诸国割不断的情思。

  发展经济、交流文化、促进合作,古老的丝路精神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是一所有着一万名学生的高等学府。整洁的校园内,鲜花盛开,绿草茵茵。走进设在大学主楼里的孔子学院,十几名巴基斯坦学生正在学习汉语。当他们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时,立即围上来和我们攀谈:

  “我喜欢中国,学汉语让我更方便地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学汉语找工作更容易。”

  “我想去中国做生意。”

  马丁是孔子学院汉语高级班的学生,除了自己学习汉语,他还开办了一家汉语幼儿班,同时教6个巴基斯坦儿童学汉语。“‘一带一路’建设激发了巴基斯坦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伊斯兰堡家庭,把教孩子学汉语当作一种新时尚。”马丁说。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道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已有多年。这次,他来到巴基斯坦,强烈地感受到了语言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建设‘一带一路’,文化产业肯定受益。”张道建认为,发展经济离不开文化,促进交流更需要文化。在全面深化合作的背景下,文化联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印度国会议员、印中议会友好小组组长塔伦·维杰对文化交流有着独到的见解:“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比喻为‘丝绸之路’十分贴切。丝绸细腻、柔软,寓意着丝绸之路精神的友好、包容。印中两个文明古国,本着理解、和平、尊重、合作,重新发现彼此,加深联系,密切交流,让古老丝绸之路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塔伦·维杰告诉记者,他自己撰写的两本反映中国的书已经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他22岁的女儿正在学习汉语。

  文化交流风生水起,人员往来更加频繁。

  在斯里兰卡,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正式开馆,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也正在筹办,双向留学生数量稳步增长。双方还将探讨开展郑和沉船遗迹水下联合考古。今年头9个月,来斯里兰卡旅游的中国公民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1%。

  在马尔代夫,中国是最主要的外国游客来源地。预计今年马尔代夫的中国游客将达到30万人,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中国餐馆越来越多。

  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福康表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不仅仅是经济之路和贸易之路,更将是合作之路和友谊之路。中方愿同马方一道努力,进一步深化中马两国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两国共同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好朋友要经常来往,好亲戚越走越亲。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南亚国家将进一步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共创美好愿景。

  (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总编辑马克东·巴伯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23日 13 版)

 

分享到:
(责编:宋煦冬)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