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埃博拉,隔不断真挚的情感(记者观察)

本报赴塞拉利昂特派记者 张建波

2014年09月09日04: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仍在继续。中国医疗队始终坚守岗位,尽可能为当地人提供帮助。中国政府宣布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用于抗击疫情,先后派出两批公共卫生专家组

  

  “我无法消灭埃博拉病毒,但可以让医务人员安心工作”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中心区域屹立着一棵超过500年历史的木棉树。大树四周,是塞拉利昂总统府、法院、中央银行、国家博物馆,但附近行人稀少。

  在从弗里敦前往洛科港区的路上,记者共遇到4个关卡,每个关卡都为过往的人们逐个测量体温。随手打开收音机的任意一个频道,都会听到关于埃博拉的节目。当地居民说:“塞拉利昂的雨季一个多月后将接近尾声,希望雨季结束时,疫情能得到控制。”

  46岁的阿尔法开了30多年的出租车,熟悉弗里敦市的每一个角落。“战争结束十几年来,随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游客数量在增多。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他们吓跑了。两星期前,从港口去机场的船都被塞得满满的,而回来的船却空空荡荡。现在,去机场的船上人也越来越少。”阿尔法说,“持续近10年的战争很可怕,无影无踪的埃博拉更可怕。”

  “布鲁塞尔航空公司取消了几个航班,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可能快恢复了。最近码头上的生意很惨淡,但所有员工还在照常工作。”弗里敦船运公司“海洋客车”经理达尼埃尔说,“公司成立5年来从未遇到这种情况。”

  45岁的几内亚人贝塔姆是酒店保安,他7岁就随父母移居塞拉利昂,很能理解这个国家目前的恐慌:“大部分穷人没钱看病。一个以前很少去医院的感染者,突然发现几个穿连体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的人出现在面前,会有什么感想?”当下疫情严重,贝塔姆进退两难:“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几内亚,我每个月会将攒下的工资寄给他们娘俩。虽然弗里敦距离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只有200千米远,但是现在想坐车回几内亚很难了。”他说,“我想回到几内亚,开始新生活,我所有的家人都在那里。”

  军官约瑟夫3个星期前奉命和同伴们保护一家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每家公立医院都有人守护,军方与警方共同行动,24小时轮班。”约瑟夫表示,“我无法消灭埃博拉病毒,但可以让医务人员安心工作。”

  弗里敦的阿伯丁、拉卡等地分布着多个小渔村。22岁的基尼是阿伯丁区渔村的渔民,他父母已故,和祖母住在一起。他每天20时和同伴们出海捕鱼,次日8时回到渔村。刚吃完晚饭的基尼指着海边排成一排的渔船说:“我们村子世代靠手工制作的小船捕鱼。这里的生活很简单,小伙子们每天与海洋搏斗,中年人整理船网,女人们做家务,孩子们在船上玩耍。”基尼说,“码头上停泊着的机械船,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所有的梦想都从自己的小船开始。出海捕鱼有很多危险,但生活总要继续。如果你明天还过来,我会送给你一条鱼。”

  “我要和中国医生在一起,共同与埃博拉战斗”

  在中国援建的塞拉利昂国家体育场对面,是政府办公楼友谊大厦。沿友谊大厦西侧的金哈曼路一直往东南走500米,即可看到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所在地金哈曼路医院。医院外墙的栅栏上挂着提醒民众防范埃博拉的条幅,走进院子即可看到几个装消毒液的大桶,人们进来要先洗手。

  一大早来到医院,入口处就坐满了来看病的人,不少是冒雨赶来的。儿科病房外的长凳上,坐着几位抱孩子的年轻人。医院还没有来电,由于通风效果差,越往里走,空气越让人窒息。34岁的医院院长西塞坐在黑暗的办公室里。“这家医院在10多年前才建成,整个医院包括我在内只有两名当地医生。我们和中国医生的合作非常好,大家始终团结在一起。”西塞表示,他曾获得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前后在中国学习了9年时间。“我特别想念以前在中国求学时的恩师,特别想感谢他们,没有在中国的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我。”

  中国新一批支援塞拉利昂的专家不久前在医院内巡诊,帮助接诊病人,并指导分诊台如何预检分诊。“在中国专家指导下,分诊台的护士自8月19日开始穿防护服。”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王耀平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塞拉利昂一些私营医疗机构关闭,病人看病相对集中,医院随时可能接诊埃博拉患者。中国专家组计划近日再次前往金哈曼路医院,指导当地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消毒培训。”

  不少当地护士刚穿上防护服时觉得很新鲜,在不忙的时候相互拍照。在分诊台工作的护士舍茜对本报记者说:“虽然防护服很热,但穿上以后我感到很自信,在接触病人时被感染的风险也降低了。”护士穆苏也对本报记者说,现在穿着防护服上班,她心里踏实多了,院长特别召集当地医生学习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避免接触污染物等。穆苏说:“我们在冒着生命危险救治患者。我的父亲不让我来医院上班,但我是一名护士,应该做好我的工作。我要和中国医生在一起,共同与埃博拉战斗!”

  在医院外科诊室内,刚看完两个病人的中国医疗队胸外科医生杨忠义告诉本报记者,以前医院走廊里挤满了人,当地人在听说医院接诊过埃博拉感染者后,不少人忍着病痛不敢看医生。“由于没有及时就医,有的病人会说自己除头疼、肚子疼外,还有关节、腹部疼痛。”“医疗队每个人都身兼多职,耳鼻喉科的简医生不仅负责诊断治疗和药店取药,还管理驻地药库并兼职司机。”杨忠义说,“当地人很善良,对哪怕一点点帮助都非常感激,这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工作。医疗队队员几乎都得过疟疾,最多的达到五六次。有当地朋友建议我们回去,但看到当地人的境况,更激起我们救死扶伤的热情。”

  记者刚走到药房时,医院内突然又停电了。“以前缺电时每天停4到5次电,现在每天也停上两次。”在药房工作的会计莫妮卡告诉本报记者,“现在所有医院都缺少防护,谢谢你们的支持。我很害怕埃博拉,但是相信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情况会好起来。”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会用好中国援助物资”

  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发后,中国政府已数次向非洲国家伸出援手。中国快速反应,急非洲之所急,不仅赢得疫区民众的欢迎,也得到非洲国家官员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本报记者曾多次到塞拉利昂—中国友好医院采访,并于8月19日在隔离区采访了因同感染者接触而被隔离观察的90后中国护士梁筱琦,她是被隔离观察的中国医护人员中唯一的女孩子。7月27日,想出国锻炼自己的梁筱琦抵达弗里敦,4天后就在有防护的情况下勇敢地接触感染者。梁筱琦说:“作为一名护士,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这是幸福的事情。”在医院门口,一位当地妇女拿着病历对本报记者说:“这是塞拉利昂条件最好的医院,我对中国医生有信心!”

  “你们战胜了恐惧!”8月25日,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赵彦博对中方医护人员说。他当天来到塞拉利昂—中国友好医院,看望了结束隔离观察的7名中方医务人员。从中国留学9年后回来的塞拉利昂—中国友好医院副院长卡努,曾在金哈曼路医院同中国医疗队一起工作9年。他用中文说:“疫情这么严重,我们也很害怕。”医院因接诊感染者被关闭后,每天都有病人来询问医院的情况,希望能来看病。

  新一批中国援塞拉利昂专家在同友好医院管理人员交流时提醒说,西非几个国家医务人员被感染人数较多,医院即使小范围恢复开放,也可能会有感染者来就诊。“塞拉利昂是一个大疫区,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需要做好二级防护。我们建议医院员工不要随便外出,不要参加当地群体活动,尤其是葬礼。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在塞拉利昂,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的贡献,我信任中国,我看重塞拉利昂同中国的合作。中国医疗队的医生很优秀,他们在塞拉利昂发挥着积极作用。”塞拉利昂卫生部副部长福法纳向本报记者表示,“塞拉利昂现在像一个溺水的人,外界的帮助就是我们的救命稻草。科罗马总统在向国际社会求助后,美国、英国等国家答应得很好,却始终没有行动,只有中国政府快速反应,向我们提供了大批援助物资,并在第一时间派来了公共卫生专家。”

  “中国和几内亚同为发展中国家,感谢中国朋友想着几内亚朋友,几内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援助非常感激!”几内亚国际合作部长萨诺向本报记者表示,“自从几内亚独立之后,几中两国就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两国人民心心相印,友好合作可谓典范。疫情开始不久,几内亚人就得到了中国朋友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现在几内亚在防治埃博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会用好中国援助物资。”

  “中国是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一直信守承诺,对利比里亚不离不弃。在利比里亚发生埃博拉疫情后,中国政府向我们提供了大批援助物资,并派来了公共卫生专家,中国的快速反应受到利比里亚各界好评。”利比里亚外交学院院长科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么多年来,利中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人民相互帮助。“在我们急需外界帮助的时候,中国朋友挺身而出,中方多次提供的援助有力帮助了利比里亚控制疫情蔓延。”

  中国支援塞拉利昂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李振军告诉本报记者:“中非友好源远流长,我们接触到的塞拉利昂各方官员和专家都对中国的贡献表示赞赏。塞拉利昂人民对中国很友好,当地人对中国的帮助很期待。”他说,专家组在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时发现,25个医务人员中只有6个人参加过感染防护培训。塞方人员多次表示,中方提供的系统培训很有针对性,中国提供的防护服质量很好。他表示,这是中国首次以公共卫生专家组的形式向国外派出专家。“向非洲派出公共卫生专家组,体现了中国综合实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中国提供的防护物资是最基础的,但对于防治疾病是最有效的。”

  

  图①: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员“全副武装”。

  图②:中国援塞拉利昂公共卫生专家前往无国界医生组织驻当地办公室了解情况。

  图③、图④:塞拉利昂儿童。

  图⑤:弗里敦市附近的海滩。

  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张建波摄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9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吉全)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