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8月25日是美国许多学校开学的日子,本应走进大学课堂的布朗却已长眠地下—— 

黑人青年之死引发美国社会深刻反思(国际视点)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  宪

2014年08月27日04: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8月25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弗格森镇附近的一座教堂,参加被白人警察枪杀的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的葬礼。
  人民视觉

  一枝玫瑰摆放在迈克尔·布朗的墓穴上。
  新华社发

  当地时间8月25日,年仅18岁的美国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的葬礼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弗格森镇附近一座教堂举行。包括著名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马丁·路德·金的后人及白宫官员在内的约2500人参加了葬礼。当迈克尔·布朗的棺木被徐徐放入地下,他的父亲老迈克尔·布朗失声痛哭。

  布朗之死瞬间挤破了美国社会淤积已久的脓包,不仅引发了各界对警察装备过度“军事化”的担忧,更暴露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痼疾和种族隔离的严酷现实。

  

  白人警察的枪声暴露了种族歧视的痼疾和种族隔离的严酷现实

  手无寸铁的布朗于8月9日在弗格森镇被白人警官威尔逊连开6枪致死后,引发了连续多天的抗议示威活动。军警的催泪瓦斯、橡皮子弹和装备着重型武器的装甲车的碾轧,让一度处于宵禁状态的弗格森镇俨然变成“战场”。在迈克尔·布朗家人要求下,25日葬礼场外没有发生大规模示威活动。在肃穆的气氛中,“改变”成为诸多发言者的共同诉求。

  布朗之死瞬间挤破了一个美国社会淤积已久的脓包。一个白人警察的枪声暴露了种族歧视的痼疾和种族隔离的严酷现实。在种族歧视的背后,有着美国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根源。

  布朗在弗格森镇坎福尔德街街头被威尔逊开枪打死后,他的尸体在街头陈放了4个小时。这一情景在美国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后,引发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美国军、警动用高度专业化军事装备应对街头抗议,加剧了许多美国民众的愤怒情绪,也让美国一向对别国挥舞的“人权”大棒显现了尴尬的虚伪。

  布朗之死以及弗格森镇的抗议浪潮令美国警察应该如何执法,以及美国警察过度“军事化”的倾向成为美国社会热议的话题。在弗格森镇街头,本报记者在采访执行任务的密苏里州高速路巡警琼斯时,询问他对“警察过度‘军事化’执法”一说的看法时,琼斯拒绝回答这一问题。

  布朗的葬礼上,在美国黑人当中备受尊重的夏普顿牧师在悼词中说,人们应该记住布朗,是他让美国直面美国警察是如何执法的。他说,寻求公平执法的运动应该具有远见卓识。

  原美国司法部社区治安办公室资深政策分析师卡尔·比克尔直言,警方在处理这一骚乱的过程中反应过度,没有必要使用自动武器和装甲车来控制局势。日前,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3名委员联名致信司法委员会主席,说弗格森镇警方用“粗暴武力”对待示威者,当地执法部门“已经失控”。美国国会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莱希对警方采取“军事式”应对行动感到吃惊。他说:“让警察配备用于战争的装备无助于弥合社会裂痕。”

  可能参加2016年总统选举的共和党籍参议员保罗认为,地方警察局竞相获取军用装备,已经远远超出多数美国民众对执法机构性质的看法。华盛顿实际上是在用国库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组建小型军队。众议员约翰逊计划在国会9月复会后提出一项议案,对军方向警方移交武器装备的种类作出限制。他说,“我们的街道应该用于商业,供家庭居住和休闲,而不应出现坦克和M16突击步枪。”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莱文说,委员会将重新审视军方向警方移交过剩军用装备的计划,确定它们的用途是否符合初衷。

  美国国会早在1990年就通过了《国防授权法》,批准国防部把多余的军事装备转交地方执法人员,其中包括通常用于军事行动的冲锋枪、反地雷装甲运兵车和武装直升机等。时至今日,这些军警力量和重型武器却被用于对付举行和平示威活动的平民。就连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也表示,当警方和示威民众都需要恢复冷静之时,“使用军用装备和车辆却传递出相反的信息,我深感忧虑”。

  大规模抗议活动是多年来美国社会不公、种族歧视的矛盾激化反应

  弗格森镇所在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地区是一个事实上种族隔离程度相当高的地区。弗格森历史上是一个白人城镇,上世纪90年代大批黑人移居该城市郊区。在这个黑人为主的城市,市政府与警察以白人为主。现任长官和警察局长都是白人,6人组成的市议会只有一个黑人,53名警察中有3名黑人。布朗之死再次令人深感美国种族冲突和种族隔离的严酷现实。本报记者在弗格森镇采访时看到,弗格森镇主要街道两旁最为醒目的建筑是一家麦当劳餐厅,黑人聚居的简陋房屋与白人住宅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而这种情况在全美各地普遍存在。

  美国民众对布朗之死的反应也突显美国社会的分裂。就在弗格森镇连日发生抗议白人警察枪杀布朗的示威活动后,圣路易斯街头也出现了支持白人警察威尔逊的示威活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对布朗之死的舆论调查显示,围绕此次事件,美国舆论两极分化严重。不同种族对该事件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关于此次事件,80%的黑人回答称属于“严重的种族问题”,而白人仅为37%,认为美国军警反应“过度”的黑人比例为的65%,几乎达到白人(33%)的两倍。

  布朗之死所引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多年来美国社会不公、种族歧视的矛盾激化反应。美国佐治亚州黑人政治家毕晓普认为,“在种族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坦诚对话。”他表示,当人们没有工作、没法养家糊口的时候,紧张关系就会加剧。我们必须将问题摆上桌面,看到各个族裔之间有各种误解和不信任。我们必须推动宽容,也必须消除不信任。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沟通、种族与群体之间更好的理解、警察与社区之间更多的理解并更具有合作精神——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政府必须采取政策,改进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机会、经济发展、提升教育、社区安全、消除犯罪与毒品、有能够承担的医疗保险。

  布朗葬礼当天,也是美国许多学校开学的日子。美国各地不少学生走出教室就布朗之死进行抗议示威活动:布朗本来也应该同他们一样开始进入大学课堂,但此时却已长眠地下。迈克尔·布朗母亲的朋友沃伦·贝尔在葬礼上表示,这一悲剧发生之后,有些事情可能发生变化,但要彻底改变现状,恐怕还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

  (本报华盛顿8月2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7日 21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吉全)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