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亚信峰会召开在即 中国学者建言“亚洲新安全观”

2014年04月28日09:29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  2014年亚信峰会5月将在上海召开,会议将倡导和推动“亚洲新安全观”,强调亚洲安全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4月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新安全观:和平、稳定与合作的亚洲”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主要智库和学术单位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就变换中的地区局势、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及深化新的亚洲安全观内涵等议题进行讨论。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受邀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亚洲安全是整个世界安全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亚洲的安全,不仅需要本地区各国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同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更要从根本上破除追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力至上的旧安全观,培育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特征的新安全观,共同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核心。

亚洲新安全观:四个核心 三大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指出,和平、稳定、安全是亚洲形势主流,同时也存在因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问题造成的紧张局面。在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中,中国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指出,随着经济增长,亚洲的安全困境也在增长。亚洲不能用20世纪的方式解决21世纪面临的挑战。其中有效的管控分歧与摩擦,填补安全短板,是今后一个时期各方应更加重视和一起努力的地方。共同安全是解决困境的出路,形成亚洲新安全观,是大家根本的利益所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指出,亚洲地区各国安全利益的差异性很大,安全格局呈现多元化和碎片化特点,很难建立单一的涵盖整个地区的安全机制,所以应考虑在不同的次地区搭建不同的平台。中国正在面临周边安全日趋复杂的挑战,所以应推动六方会谈机制的转型,使其从单纯的处理朝核问题的机制转化为处理东北亚安全问题的机制,通过安全合作的方式处理东北亚种种不安定因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杨明杰认为,中国将在新亚洲安全观倡议中掌握最大的话语权,而形成亚洲共同的安全价值观面临本地区的战略互信、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三大挑战。针对挑战,在核安全问题上,建立比较有效的核安全合作机制;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加强地区网络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在自然灾害救助问题上,建立航天合作机制,加强战略互信,分享情报信息。

非传统安全:改变传统 引导合作

中国社科院欧亚所所长李永全认为,亚洲非传统安全的根源,绝大多数是由亚洲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应对非传统安全需要克服传统观念和认识有限,尤其是需要抛弃冷战思维,树立共赢观念。应该加强各国政府合作力度,创新合作方法;应该加强学术交流渠道的互通,避免非传统安全斗争中的加大;亚洲需要新的安全观,应认识到非传统安全更加威胁国家的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指出,亚洲地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持续交织、来自地区内和地区外的种种力量维系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所引导的外交和军事举措持续出现,很可能是长期现象。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改变“救灾外交”的传统思维,以减缓乃至遏止在本地区非传统安全挑战被“安全化”的趋势。地区间应该就军事力量在灾难应对中的互动,形成规则,从而收到救助和外交两个层面的良性互动效果。地区内的国家之间,应相互补台,把尽速、有效投放紧急救援物资、设备、专业人员作为唯一的政策选择。地区外的国家,在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时,应抛弃政治外交层面的偏好,对所有用得上其紧急援助的国家和地区一视同仁,协助灾民渡过难关。

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魏玲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我国应在领土、岛礁、领海争议等传统安全领域,维护对话和磋商进程,增进与地区成员的信任,维护地区稳定;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要培育合作习惯与文化,增进认同;培育合作架构,积累区域治理经验,提高能力,为我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治理做准备;重点加强灾害管理、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流行病、海上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我国在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具备积极推动,甚至主导合作的条件。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利益融合 力避误区

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指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首先应从亚洲开始,同时也需要避免三个认识上的误区。针对认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无法改变中美最终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的“宿命论”误区,刘建超认为今天的中美利益深度融合,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全球性挑战上有着密切合作,只要双方真正尊重和照顾对方的合理利益和关切,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管控和处理分歧,就能保持两国关系稳定发展;针对误区“渔利论”刘建超指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国家真心欢迎中美在亚洲带来的“合作红利”,利用中美矛盾从中“渔利”的做法越来越与形势发展格格不入;第三个误区“共治论”认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质是要搞G2,而事实上,亚洲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从来都不是谁的天下,一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亚洲的所有问题,亚洲合作体系必然是开放包容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指出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过程中,如何增强中美双方的互信建设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着增加信心、信任和信赖的多重内涵,也强调了是一个程度的累积过程。中美两国决策层和精英层的战略远见将决定中美两国之间的互信建设能推进得多深,也决定了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能行多远。中美两国互动过程中不断加强相互尊重的意识和习惯是中美之间互信建设能否平稳推进的重要前提。中美之间的开展持续有效的“战略再保证”互动是增加双方战略互信的重要途径,也是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保障。中美之间培养和鼓励一种自我克制的战略文化能够为是增进双方互信,构建健康稳定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一种重要的文化氛围。 (实习生 程莉)

分享到:
(责编:杨牧、常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