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查道炯:改变“救灾外交”思维 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

2014年04月24日14:3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摄影:人民网 郑青亭)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摄影:人民网 郑青亭)

  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 (郑青亭 杨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4日在京举行“新安全观:和平、稳定与合作的亚洲”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发表题为“应对更严峻的地区非传统安全挑战”的演讲。

  查道炯指出,战后数十年来,亚洲地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持续交织、来自地区内和地区外的种种力量维系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所引导的外交和军事举措持续出现,很可能是长期现象。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改变“救灾外交”的传统思维,以减缓乃至遏止在本地区非传统安全挑战被“安全化”的趋势。

  查道炯说:“当救灾需求超出了专业队伍既有的储存能力时,非作战目的的军事力量的运用,便可作为必要的补充。而港口和空域对外国军事力量的开放,又涉及到传统安全领域的考量。” 因此,他认为,地区间应该就军事力量在灾难应对中的互动,形成规则,从而收到救助和外交两个层面的良性互动效果。

  “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一国政府利用境外力量从事紧急救援的力度、应对来自涉事国的合理关切的意愿不仅仅折射了其国内执政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制约着地区各国间‘有难同当’的基本价值观成为现实。” 查道炯说。

  查道炯认为,地区内的国家之间,应相互补台,把尽速、有效投放紧急救援物资、设备、专业人员作为唯一的政策选择。与此同时,灾害重建和防灾减灾的技术和政策措施交流,也应与国家间在传统安全领域的纠纷脱钩。这样做的最大受益方,是当事国的民众。

  查道炯认为,地区外的国家,在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时,应抛弃政治外交层面的偏好,对所有用得上其紧急援助的国家和地区一视同仁,协助灾民渡过难关。唯有如此作为,才能赢得受灾方的支持,才对其“软实力”建设其正面作用。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尤其恰当的理念。针对紧急灾害,在救援环节如此,在灾后重建,推动提高长效自救能力的提高环节也如此。” 查道炯说。

分享到:
(责编:刘洁妍、郑青亭)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