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偏见制约东北发展
“采访我需要印度外交部的批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印度东北部和印度本土的区别,只有一个印度。印度所有地区都一样繁荣。”甫一交谈,印度管理学院位于梅加拉亚邦首府西隆的分校校长阿米塔帕面带怀疑地中断了《环球时报》记者进一步采访的可能。对于外来者,当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怀疑外来者目的不纯,特别是对中国人;而多数人认为东北部地区亟待开放。不久前,印度政府设立了东北地区发展部,并在西隆成立了东北理事会。 东北地区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万卢比(100卢比约合14元人民币),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当地《西隆时报》资深编辑帕特里夏·慕克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北并非一直落后。印巴分治前,它曾是十分繁荣的地区。阿萨姆邦人均收入比全印平均水平高4%。从西隆的城市面貌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当年的辉煌。记者在当地看到,市内散布殖民时期修建的教堂、民居和办公楼,城市干净整洁,民居大多是三四层小楼,外面涂上各种色彩,俨然一座欧洲城市,让人看不出是在贫穷的东北。 不过,在距离西隆近百公里的阿萨姆邦城市高哈蒂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阿萨姆邦人口占了印度东北地区人口的68%,高哈蒂是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濒临布拉马普特拉河,又被称为东北地区的门户。混乱、无序、脏是高哈蒂留给记者的最深的印象,这也代表着东北部地区多数城市的面貌。 对于印度东北地区的落后根源,有印度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印巴分治对印度东北地区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它与印度本土的经贸往来和交通几乎中断了。与此同时,由于与邻国的领土争端等原因,东北地区与中国、缅甸的跨界线路也被荒废,成为一块死地。发展机会匮乏等因素导致叛乱武装的兴起,他们的活动又进一步恶化了经济,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让“东北人”意见最大的是印度本土的“傲慢与偏见”。在西隆,几乎所有路标店标都用英文,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印地语难觅踪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情绪。印度马丁路德基督教大学原校长卡尔贡高尔生于梅加拉亚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北地区发展的关键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印度政府的态度问题。印度政府应当调整对东北的态度,首先不要歧视,其次要消除对东北地区的猜疑。
“闭锁之地”能否变成“联结之地”?
在印度中国学领域,主流观点是经济走廊将会给印度东北部的发展带来机遇。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所主席莫汉蒂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北地区安全形势不稳,只有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就此而言,印中孟缅经济走廊不失为好选择。 印度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东北分会副主任托马斯说,印度曾同缅甸签署过边贸协定,由于它所涉及的商品、地域范围都较窄,刚开始曾发挥过作用,现在作用也减弱了。印度对缅甸开放了两处边贸口岸。2013财年,印缅边贸额3620万美元,但与当年19.49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相比,边贸只占1.8%。 近年来,印度政府也开始放宽了外国在东北地区的投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今年1月访印期间,印度邀日本在东北地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这看起来只是一项正常的经济交流意向,但《印度时报》以“日本进入了中国被禁进入的地区——印度东北”为题刊文称,东北是中国投资或项目禁止进入的地区,但日本公司却获得机会在当地修路,并进行农业、林业等领域的援助。 对于印度中央政府的态度,早有印度东北地方官员表示不满。印度阿萨姆邦商工部长波尔多罗伊去年11月公开呼吁印度重开史迪威公路。波尔多罗伊称,印度中央政府有人认为如重开史迪威公路,中国商品便会吞噬当地市场,艾滋病、毒品、武器、恐怖主义会沿着这条公路流入,只有关闭它才能阻止它们流入,这种论调“十分可耻和可笑”。
一些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对东北地区“闭关”虽然便于管理,但贫穷只能激发当地分离组织更激烈的反抗;开放能带来繁荣,但政府又担心所谓的其他国家武器的流入和影响力的扩张。这也导致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的倡议目前仍无多少实质性的进展。西隆当地一名专家直言不讳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一倡议现在只停留在口头上,结果很可能像印缅边贸协定一样无疾而终。这名专家说,在东北地区问题上,印度惯常通过安全视角来审查,这使得正常的经贸活动受到诸多限制。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