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2日电 (常红、郑青亭)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在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国际人才在中国“流入”“流出”失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护照“含金量”较低,阻碍了人才流动。
根据亨利签证受限指数2013的排名,芬兰、瑞典、英国的护照免签国数量并列第一,与173个国家签有免签协议。在这项排名中,与世界100个国家以上签有免签协议的国家有39个。中国排名第82名,仅与44个国家签有免签协议,其中主要还是公务护照。中国不仅落后于中国香港(152个国家免签)和中国台湾(130个国家免签),也落后于俄罗斯(95)、巴西(146)、智利(141)。
根据中国外交部的统计,截至2013年10月31日,中国与世界81个国家签有互免签证协议,但这81个免签协议多数只适用于外交、公务护照或普通因公护照,适用于普通因私护照的只有9个国家,其中6个国家给予团体旅游免签待遇,3个国家给予普通护照(塞舌尔、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免签待遇,也就是普通民众无法从大多数的官方互免协定中享受到免签待遇。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外交部公布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5日,另有14个国家给予中国单方面免签或落地签待遇,加上互免协定的国家,共23个。
以上23个与中国签有免签协议和单方面给予中国免签的国家,多为旅游岛国或第三世界国家,而与我国有大量经贸联系、文化联系的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却没有建立相应的便利化制度,这阻碍了人才的流动,也不利于双方之间的经贸、文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