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欧元区脱困需要集体理性(经济透视)

徐  聪

2013年11月22日03:5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德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成为焦点。先是美国国务院半年度汇率报告指责德国经常账户巨额盈余给世界经济造成通缩压力,敦促德国拉动内需;随后欧盟宣布将在宏观经济失衡调查中审核德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对德国巨额贸易顺差现象可作如下两方面观察:

  其一,德国贸易顺差亟待寻找新的消化渠道。欧债危机前,德国大量贸易顺差形成储蓄通过资本项目流出,在欧元区形成了从北向南的资本长期单向流动,推升了南欧国家的需求。欧债危机爆发后,重债国缩减财政赤字、降低需求,导致整个欧元区从原来的基本账户整体平衡变为出超。加之当前投资者更加审慎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德国需要为出口产品开辟新渠道,才能实现保值增值和增长促进。

  其二,经济不平衡引发的欧元区治理困境,随着欧债救助的深化而得以凸显。欧债危局暂缓,成员国争论的焦点从应急性政策中的救助成本分担转变为欧元区集体政策的制定标准。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以及周期不尽相同,欧元区的统一政策难以兼顾各方需求。欧洲央行以各国通货膨胀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依据,必须在德国“恐通胀”与重债国“促增长”之间做出政策选择。近期欧洲央行内部关于降息问题分歧不断,最终这类争论演化为对德国出口导向模式的质疑。

  实际上,货币宽松政策盛行的时代,不能将欧元汇率的波动完全归咎于高顺差。德国出口行业的优势源于极具竞争力的企业优势、国内各类配套制度以及积极的国内改革。但欧元区经济疲态尽显,德国也深受其害,与巨额顺差形成对比的是德国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和盈利能力受到了削弱。因此应避免重债国减赤成果表面化,竞争力的提升不应该停留于数字层面,靠裁员和降低成本带来的数据优化不会长久。要看到,弱化增长的调整是迫不得已,促进增长的调整才是长远之计。

  当前,欧元区需要的是超越个体利益的集体理性,否则国别利益加总就会形成欧元区非理性。危机期间,币值稳定的目标让位于确保欧元存续,严格的财政纪律也应服务于欧元区的稳定与增长。欧元区其他国家需要尊重德国的既有优势,同时德国作为欧元区的一分子,需要从更合作的角度思考欧元区的治理问题,帮助欧元区国家找到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实现共赢式增长,防止因重债国改革疲劳和核心国援助疲劳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关注欧元区的总体福祉,确是德国肩上的现实责任。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2日 22 版)
分享到:
(责编:耿聪)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