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1
与国际组织也建“伙伴关系”
据媒体报道,全球共有54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梳理后发现,其名称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
中国不仅与单个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与国际组织建立。比如,中国与非盟、东盟为“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已达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8年4月刊文称,大国间关系可归纳为3种基本模式,即伙伴关系、结盟关系、非结盟非伙伴关系,中国“伙伴关系”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关系。
看点2
“不是伙伴不一定关系差”
这些不同名称的伙伴关系能够反映亲疏远近吗?目前,没有明确标准。5月份,斯里兰卡总统访华,两国元首将双边关系由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驻哥斯达黎加前大使李长华对新京报记者说,战略伙伴关系层级要高一些。凡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或是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大,或是在中国外交中分量较重。
还有很多国家没有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比如,菲律宾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被定位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有一些国家和中国没有建立类似伙伴关系,不一定意味互信程度肯定差,双方会有磋商关系。”中国驻南非前大使刘贵今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没有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不一定意味着与中国互信肯定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也不一定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
李长华也表示,并不能刻意拿某种“伙伴关系”来硬性衡量两国关系。即使确立了关系,也不意味着双方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建立同一种关系的国家,有的走动多些,有的没有实质性内容做支撑。“这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还是看国与国间的实质性内容。”
看点3
“伙伴外交”不是“盟友外交”
对于“伙伴关系”,撰写过《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伙伴外交》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名字不同表明合作领域和关注点不同。比如,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涉及伙伴国间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伙伴关系”前有修饰语,比如,中国与坦桑尼亚构建“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王巧荣表示,修饰语表明双边关系侧重点不同。但如果冠以“建设性”一词,意指双方正向这个方向发展,目前还没真正成为“伙伴关系”。
“伙伴外交”与西方的“盟友外交”是不同的。王巧荣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不同于集团外交、势力范围外交。后两者的合作成员间一般签署具有国际法意义条约,要承担约束力强的责任,并针对某些目标而合作。
而中国与伙伴方不签署任何条约,彼此不受结盟条约和义务约束,行为自由。中国“伙伴关系”确立一般以双方元首联合声明为标志,在声明中确定合作领域,还建立交往和磋商机制保障伙伴关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