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她说着这些年来看似寻常又非同寻常的事,就像倾听一湾溪流叮咚作响,那是流不尽的故事,也是流不尽的中国梦
提起中国梦,旅英华人文化学会主席黎丽女士感慨万千。“让我们说说‘你好’这两个字吧。”
黎丽说,20多年前她刚到伦敦时去参观一家豪华画廊,老板出奇的热情,可是当得知她来自中国后,老板的笑容立刻收敛了许多,“原来他起初误以为我是日本人”。“光阴荏苒,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我们再也没被当成日本人,而是听到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用汉语问候‘你好!’”
黎丽说起自己参加一位106岁英国老太太生日聚会的故事。老人平时很少出门,对八九十年前的事情比当今的事情记得更清楚。当黎丽在生日晚会上献给老太太一张中国贺卡时,她竖起大拇指,令人意外地说了一声“你好”。这两个字从一位106岁的英国老人口中说出,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感动。她说,虽然不知老人是如何学会这句汉语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中国的影响力增强有关。
黎丽告诉记者,在伦敦富乐姆区一家古董商店,她看到一幅“中国你好”的红字条幅挂在墙上。店主说是请一位老华侨写的。由于最近有几件古董都被中国人高价买走了,店主半开玩笑地说:“过去说顾客是上帝,但现在这个上帝越来越像中国人了。”
黎丽还讲起,在伦敦西南的温布顿有一位卖邮票的老人,他把每个国家的邮票分装在不同的透明玻璃纸套里。“过去我常去那里淘换中国邮票。而最近再去那里,中国邮票的袋子经常是空的。他反过来问我,怎样可以搞到一些中国的邮票,因为中国邮票近来特别抢手。”
黎丽谈到,英国有一家100多年历史的新英格兰俱乐部,萨金特这样的油画大师也曾是俱乐部的成员。黎丽和丈夫曾要求参观俱乐部主席的画室,这位主席却以“我的画都在网上”为由予以婉拒。几年后,中国一位著名画家在北京举办作品展,黎丽特地邀请这位主席偕夫人到北京参加开幕式。这位主席此前从没去过中国。回到伦敦后,他在给黎丽的信中写道:“此次中国行我们是一次何等奇妙的体验啊!我希望在更多的活动中见到你们,并建立友谊。”前不久,在俱乐部举办年度晚宴时,这位主席特地邀请黎丽夫妇坐在他身边。“从被婉拒到成为座上宾,这变化就发生在一次中国行之后。”黎丽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发展、富强与影响力扩大,这种变化是完全不可能的。”
黎丽还讲起在牛津街一间高档礼品店门口亲身经历的一幕:一个制服笔挺、彬彬有礼的店员向每一位进门的顾客打招呼。“我进去时他说了一声‘你好’。这时,来了一对年轻情侣,当听到中文‘你好’的时候,他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男士回了一句‘莫西莫西’(你好),原来这是一对被当成中国人的日本情侣。”
黎丽对记者说,不仅在伦敦商店里能听到“你好”,在一些其他场合也会碰到,比如在公共汽车站,时常有陌生人意外地道一声“你好”。此时此刻,这两个字已经不只是一个打招呼的词语,更像是英国人在展示自己对中国的了解与关注,或是向中国人表示友好。
这样的际遇,当然是在中英进行了很多人文等方面交流以后才有的。黎丽谈到,中国的兵马俑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时,英国人清晨5时半便排长队买票,这种景象在英国可谓空前;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那天,天空中飘着雪花,有两个十六七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各执一面小红旗,手拉手一起跑,单纯可爱的样子令人难忘;中国春节,一排排特大的灯笼映红伦敦牛津广场的夜空;黎丽的故乡哈尔滨的啤酒也摆上了英国商店的柜台;还有伦敦奥运期间慰问中国金牌得主时,英国华侨华人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听黎丽兴奋地说着这些年来看似寻常又非同寻常的故事,就像倾听一湾溪流叮咚作响,那是流不尽的故事,也是流不尽的中国梦。
(本报伦敦4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