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洲大陆东南方,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被称为“世界之尽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屿之一,这里有一个名叫“锡龙踪迹”的遗址群,展示早期华人开拓者留下的文化遗迹和生活记忆。
1870年10月15日,当地一份报纸刊登题为《从维多利亚来的中国人》的消息,叙述第一批19位中国人的到来,称这些“不知疲倦的矿工”在欧洲人看来不足以谋生的矿上发达起来。
今天,这里鲜有华人居住。当地学者和政府经过10多年的发掘和研究,将废弃已久的锡矿矿区的文化遗址、村落、故道和博物馆,设计成以“中国龙”为主题的休闲旅游线路。沿途有不少以龙为背景的“锡龙踪迹”纪念亭。大红色为主调的亭子映衬着四周的田园风光。
来到当年以华人为主的村落,有一处景观优美的开阔草坪,这里曾有一座关帝庙。1930年,这座关帝庙的最后守护人思乡心切,便把庙捐给博物馆。在塔斯马尼亚岛上一块小小的、1000多名男子聚集的区域,曾建造3处关帝庙。关帝是忠、义精神的象征,但这种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忠在海外就意味着对故土和家人的“忠”,义就成了华人间肝胆相照、精诚合作的“义”。
中国矿工是塔斯马尼亚岛东北部最早的开拓者,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遗迹成为塔斯马尼亚岛的重要历史,当地人对华人遗迹的保护和研究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怀念。最近几年,这些遗产又成为推动当地休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锡龙踪迹”让我们看到政府与民间博物馆、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西方学者对视觉艺术、文化记忆以及文物原真性的追求,还有他们对休闲和旅游的独特理解,为“锡龙踪迹”打上了西方文化的印记。这不禁让我们思索,作为世界华人的根,我们对留在国外的华人遗迹、记忆和历史,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这些遗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跨文化使命?拥有这些遗产的所在国,已经把华人遗产看作自己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加以精心保护与发掘,并将其作为与中国交往、增进理解的重要载体。这提醒我们,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寻根行动”中去。闯荡世界的华人展现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眷恋故土的情怀,不仅值得我们深刻地铭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