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的沉思(环球走笔)--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科隆大教堂的沉思(环球走笔)

张杰

2012年11月21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科隆大教堂拥有德国乃至欧洲数一数二的钟楼,气势极其恢宏。从数十公里之外,就可以清晰地望见这座教堂。每当夕阳西下,便有很多游客坐在教堂边的台阶上,聆听洪钟鸣奏,品味人生真谛。

  纵观科隆大教堂,如同翻阅一部德国近现代史。1880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为该教堂主持落成典礼,那时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开始崛起,科隆大教堂成为整个德国自信与光荣的象征。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教堂见证着德意志的兴衰起落。很多德国人的情感早已倾注于教堂的每一块砖瓦、每一片琉璃中。

  教堂每年都会举行管风琴演奏。每到此时,都会有来自全德各地的人们到此聆听管风琴浑厚悠扬的旋律,其中尤以老人居多。管风琴演奏着忧伤的曲子,那些走过沧桑的听众都在低头聆听,像在欣赏,又像在回味。

  科隆曾是德国西部工业重镇。二战时期,整个城市几乎被盟军的轰炸夷为平地。德国天主教会通过罗马教廷提出请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直接轰炸,但也遭到10多枚炸弹的误炸。其中一座钟楼的塔顶被震塌,至今保存在教堂中。在管风琴演奏中,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轰炸和无辜平民躲进教堂祈求庇佑的画面。一位经历了二战的科隆老人告诉笔者:“战争结束后走在科隆街头,除了教堂,只有断壁残垣。我们为发动这场战争背负了太多,我们也要为此承受很多。”那些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德国人深深明白,法西斯的疯狂与罪恶,让他们必须反省铭记,不能再犯同样错误。

  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历史情结,纵然是欢快的旋律,管风琴的演奏依然充满低沉和肃穆感。数十年间,德国就如同这旋律,经历着经济腾飞的欢乐,经历过国家的分分合合,经过着从未散去的道德审判、历史鞭挞。但德国坦然面对,从对被占领国和犹太人的巨额赔偿到对教科书的修订,从前总理勃兰特的下跪谢罪到对新纳粹主义的坚决打击,德国人对纳粹罪行的反思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正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曲终人散意犹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科隆大教堂连同其中的管风琴声,已化身为德意志民族坚韧与反省的灯塔,为德国的良心指引着方向。

联系本文记者

张杰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