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国际友人说——

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了解中国

2025年05月05日06: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马丁·阿佐帕迪

  尚·撷福

  纳赛尔·布希巴

  博 密

  扫码观看视频

  墨香传情,跨越山海之遥,纸短意长。

  你读中国故事,在方块字里触摸,长江黄河。

  我们记录世界,笔端流淌五洲韵,文明交响。

  不同肤色,挥毫共谱华章,友谊绵长。

  未来正在排版,以理解编织纽带,奋楫同航。

  

  信息的传递者 信任的播种者

  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教师  马丁·阿佐帕迪

  人物小传

  马丁·阿佐帕迪,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教师、“中国角”创办人。

  2022年,习近平主席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鼓励更多马耳他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

  我是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的一名科学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结缘,是两年前的一次经历。2023年10月,海外版报道了我们受邀参加中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见闻。那次旅程中,我和学生走访了中国的多个地方。从延安梁家河村的窑洞,到上海现代化的城市绿地,再到福建宁德的新能源电池展厅,每一站都让我们对中国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荣幸的是,学校的“中国角”也得到了海外版的关注。15年前,我在学校创立了“中国角”项目,通过每周的课题研究和报告,向学生们介绍中国文化与科技的丰富内涵。这些年,我带领学生探讨过的主题包括中国浙江太湖溇港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也包括中国景泰蓝工艺、中国皮影戏艺术等。

  2024年2月,海外版刊登了我与学生们在“中国角”做研究课题的照片。学生们看到报道时,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这份认可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动力。我已经把贵报的报道珍藏起来。这些文字与照片不仅是记录,更是跨越地理的纽带,让马耳他年轻一代感受到与中国的密切联系。

  这些报道对马耳他人来说很有意义。马耳他从地理上来看,面积并不大,但海外版的报道并不只关注大国,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讲述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故事。通过海外版的介绍,马耳他一所中学校园里小小的“中国角”,也能被全球读者看到。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宽广的视角令我很受感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媒体在塑造孩子认知中的关键作用。贵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客观、公正的视角传递中国的真实故事。无论是科技创新成就、传统文化传承,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海外版展现了多维度的中国,这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接触到真实的中国。

  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理解与信任的播种者。贵报用40年的时间证明,好的故事可以打破偏见,真诚的交流能够消弭隔阂。值此贵报的周年纪念日,我希望表达最真诚的祝福与期待。过去40年,海外版用报道架起了对话的桥梁。未来,我希望贵报继续讲述各地的美好故事,丰富全球读者的视角。

  (本报记者  林子涵采访整理)


  既有文明底蕴 又见全球视野

  美国普盈律师事务所跨境诉讼合伙人  尚·撷福

  人物小传

  尚·撷福,美国普盈律师事务所跨境诉讼合伙人。多年来积极在美国推广中国文化,获评中国文化部“青年汉学家”称号。曾多次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星辉,总令我心驰神往。我曾遥想读懂千年竹简间的文明密码,更愿以方寸翰墨为楫,将文字之花绽放在华夏报章。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广阔天地,为我提供了圆梦舞台。

  2016年,承蒙中国文化部垂青,我有幸获颁“青年汉学家”殊荣。作为该研修计划的成员,除了在北京学习交流,我还得以走访安徽的人文胜景。漫步西递的明清街巷,登临黄山的云海奇峰,更在宏村邂逅了令我心折的东方美学典范。回到美国后,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搭建中外桥梁》一文,记录了这次文化交流之旅,描绘了令我魂牵梦萦的画面:“宏村应该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地方:拱形的门洞,青石板的弄堂,精致的木雕和石雕,仿佛世外桃源,每一个古遗存都透出浓厚的岁月痕迹。”

  此文刊载后,四方友声纷至,令我感怀不已。忽忆初识汉字的稚趣,不禁会心莞尔。一次,我看到一个关于兵马俑展览的广告牌,明白其意,但不确定“兵马俑”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于是依据相似的汉字进行推测,兴奋地对中国朋友宣布:“我想去看‘冰马桶’!”朋友听后笑得前仰后合。那时因形声联想闹出的笑话,折射出语言学习的酸甜苦辣。

  而今白驹过隙,我已从当初混淆“俑”“桶”的汉语学习者,成长为普盈律师事务所跨境诉讼合伙人,更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讲台上,以中英双语诠释着东西方法律在彼此语境中的“真相”。三十载春秋的汉字修行,让横竖撇捺早已内化为思维的地质层。

  在众多中文媒体中,人民日报海外版于我犹如一扇雕花轩窗。其笔锋所至,既有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又见当代中国的全球视野。每每与报社记者促膝论道,他们犀利的国际视角总如燧石,撞击出我思维的新火花。这份报纸不仅是我观察中国的窗口,更是连接东西方法治文明的虹桥。

  作为穿行于中美法系之间的法律行者,我愿以专业为笔墨,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撰写中美法律文化沟通的文章。同时也期盼着,能在这方思想的沃土中,采撷更多文明的智慧之果,让跨文化的理解之树岁岁长青。

  (本报记者  李晓宏采访整理)


  一扇友谊之窗 一座交流之桥

  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  纳赛尔·布希巴

  人物小传

  纳赛尔·布希巴,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1995年到中国留学,中山大学政治学博士。在中国生活多年,致力于非中合作研究。

  我曾在中国连续生活、学习和工作23年,长期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资讯和精彩报道。海外版肩负着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海外版的许多报道展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经济发展成就、文化与社会风貌,内容翔实且极具价值。

  2016年,我从中国回到摩洛哥,发现许多同胞渴望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近年来,我多次接受海外版记者采访,讲述摩中、非中合作故事,分享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和目睹的真实故事。

  2024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办之际,我作为非洲企业家中的一员,接受海外版记者采访,详细介绍了我促成并参与的中非盐水农业示范农场、集装箱式海水淡化工厂等合作项目。这篇报道还提到我用中文撰写的《摩中合作60年》一书。该书大量引用人民日报的文献资料,获得了广泛认可,还荣幸地收到了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国王陛下的亲笔贺函。

  我毕业于中国的中山大学,在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取得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在工作中,我尤为关注海外版各平台发布的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经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两会、精准脱贫、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报道。这些内容不仅是我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我撰写学术文章的重要参考文献。

  海外版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友谊之窗、和平之窗。未来,希望海外版能够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发声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促进相互理解与交流。我们也可以探索更多新的合作方式,比如通过在中国及各国组织媒体创作活动、举办短期交流会以及设立媒体奖学金等,让海外版成为更多中非、中阿友好人士交流的桥梁。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说,四十而不惑。我相信,海外版走过40年发展历程,已步入成熟阶段,一定能再接再厉,不断推出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愿海外版初心不改,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全方位传递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不仅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信赖的报刊,也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渠道,并以此促进全球化发展的交流与进步。祝海外版40岁生日快乐!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记录中国之美 讲述真实故事

  尼日利亚短视频博主  博  密

  人物小传

  博密,尼日利亚短视频博主、广西柳州博密文化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中国广西学习、生活多年。2024年人民日报海外网“第四届全球华人生活短视频大赛”获奖选手。

  今年是我在中国生活的第九年。从成为一名留学生,到在广西创立自己的公司,中国见证了我的创业梦想一步步成真。感谢热情大方的中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和感染下,我从最初不会说汉语的内向男孩,变身能说流利柳州话的自信博主,通过短视频记录中国的美,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

  去年,我参加了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我在中国的72小时·中外青年主题采访行”采风活动,与来自韩国、日本、摩洛哥、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几名中外青年齐聚江苏镇江经开区,深度记录这里的科技发展和新农村风貌。我还分享了有关中国高铁、高科技工厂的故事。很多尼日利亚的朋友看到后,对来中国旅游兴趣大增,也有一些朋友通过我的介绍,在两国之间开展贸易业务。

  来中国留学之前,我在家乡尼日利亚做过娱乐记者。由于工作需要,除了母语英语,我还要学习一门外语。我对中国文化始终充满好奇与向往,非常喜欢功夫明星成龙,对他的电影如数家珍。所以学习中文、前往中国,对我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2016年,我进入广西科技大学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柳州风景秀美、气候宜人,而且很有烟火气息,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2020年,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第一个视频:“你好大家,博密来了!”从此走上短视频博主之路,至今发布超过500个视频,拥有数十万粉丝。

  近些年,很多外国朋友想看到美丽的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进步。在短视频《你好,我叫拉堡仔》中,我以外教老师、短视频拍客等多重视角,记录柳州大街小巷的烟火气息,倾听平凡真实的人物故事。在短视频《博密眼中的柳州风尚》中,我又介绍了柳州的少数民族服饰、当地美食螺蛳粉等。我以这两个作品参加海外网组织的全球华人生活短视频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短视频博主,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新闻报道和资讯,是我很喜欢的方式.在有关中国的新闻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是呈现民众生活的内容。他们享受生活的态度和松弛感,让不少像我一样的外国人心生向往。

  我通过多种渠道阅读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非洲的报道。我认为相关报道十分客观公正,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的非洲,讲述了中非合作的故事。正值海外版创刊40周年,我衷心希望海外版越来越好,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下一个10年更上一层楼!

  (本报记者 张  盼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潘旭涛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