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这里是新疆:有耕耘就有收获

徐祥丽
2021年07月16日10:20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人人夸。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伊犁苹果顶呱呱……”地域广袤、光照强烈的新疆大地上,有着歌谣数说不尽的特色瓜果。

2020年,新疆特色林果产量1120万吨。除了果品以外,馕、葡萄酒等产品也一同组成了“舌尖上的新疆”。美味的背后,则是一户户以此为生的家庭。在新疆,人民网“看见中国”中外记者团队访问了多位产业背后的人,听他们讲述生活的况味。

吐鲁番的葡萄:饱含生活的滋味

6月初,一片红色戈壁包围的葡萄沟中,著名的无核白葡萄已经挂果成串。

59岁的阿不来提·玉努斯家的葡萄地里,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外面烈日高照,这里却闷热潮湿,只消待上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

阿不来提已经在这种了25年葡萄。25年前,他有两亩半葡萄地,葡萄熟了摘去晾干,每年只能卖2000多块钱。如今,他通过学习和不断摸索,懂得了修剪葡萄,保持优美的串型和饱满的颗粒。现在他全部售卖鲜食葡萄,葡萄田也扩大到了六亩。每年广东、江浙等地的客商争相订购他的葡萄,阿不来提年收入增加到了十二万多。

阿不来提大叔在修剪葡萄。 人民网 张若涵摄

“我每天待在葡萄地七到八个小时,修剪葡萄,调节太阳光照的缝隙。因为有自己的功劳在那里,所以我种的葡萄特别好吃。” 对于阿不来提来说,有时候葡萄的滋味就是生活本身,“吐鲁番连风都是热的,但是这里阳光好、日照足,适合种葡萄,而我就是喜欢种葡萄。”每天,阿不来提骑上心爱的小摩托,往自己的葡萄地里“巡逻”。

目前,吐鲁番全市葡萄种植总面积达57万亩,产量121万吨。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734元,其中葡萄产业人均纯收入574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除了种植修剪技术上的改进,电商直播的入驻和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着更多吐鲁番的葡萄以饱满新鲜的状态走向市场。

姑娘们在阿不来提的葡萄地里直播,她们的快手和抖音账号名为“柒上疆”。

人民网记者 寇杰摄

在阿不来提大叔的葡萄地里,“柒上疆”团队的姑娘们正在直播。在快手上,24岁的木卡待斯·外力有92万粉丝。“粉丝除了看我介绍葡萄,还喜欢打听新疆的风土人情,”她告诉人民网,带货最多的时候每天能卖5000单。“下单之后就直接在地里采摘、打包、发货,我自己家的葡萄也卖了很多。”木卡待斯家里有4亩葡萄地,没有电商之前,经常葡萄摘下来只能晾干卖葡萄干儿,有了电商平台的推荐,她家卖葡萄的收入增长了两三倍。

“火洲”吐鲁番夏季温度多在42度以上,但葡萄沟外,绿叶成荫,流水潺潺。作为旅游景区,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9年,吐鲁番的游客人次为2336万,乡村旅游占到总游客人数的30%到35%,乡村游人均消费700-800元。

43岁的沙拉木·阿不力木家里种了12亩葡萄。随着吐鲁番葡萄沟旅游业的发展,他卖葡萄的形式悄悄变了。以前游客的销路没有打开,他种的葡萄多数卖葡萄干儿,现在70%都是鲜食销售。五公斤鲜葡萄才能晾晒出一公斤葡萄干,每公斤葡萄干卖13元。鲜食葡萄9块多一公斤,远比晾干要赚钱。

吐鲁番强烈的日光和高温下,还有一群人在努力发展葡萄酒产业。从浙江前来援助新疆的干部、吐鲁番副市长陈光耀告诉人民网,他们正在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为吐鲁番的葡萄酒产业打造知名度。吐鲁番的葡萄适宜酒庄酿制干红、干白、蒸馏酒、起泡酒、甜型酒等7个系列200多个品种。2019年葡萄酒产能3.84万吨、销售额2.53亿元,“设计产能为10万吨一年”,陈光耀雄心勃勃,想达到这个目标。

——“好实现吗?”

——“星光不问赶路人,我们就是去做。”

库尔勒的香梨:种出未来的希望

在新疆库尔勒,出产一种皮薄、肉脆、酥香、爽口的梨子。每年4月上旬,库尔勒香梨开花,香飘万里。9月,香梨成熟,香气四溢。这种被称为“世界梨后”的水果,见证着梨农耕耘的汗水、收获的甜蜜。

库尔勒市沙依东农场,住着1720户人家,65%是少数民族。2020年,库尔勒市香梨种植面积达到46.3万亩,其中就有沙依东农场种植的2万多亩香梨。

34岁的维吾尔族梨农热衣木江·买买提今年种了15亩香梨。5月底正是香梨挂果的时节,他要做的是给梨树剪枝。

热依木江在给香梨树剪枝。 人民网记者 寇杰摄

这15亩梨田,都是他一个人在打理。“以前是人工翻地,现在上肥料也是机器,犁地、松土也是机器,打药也是无人机,连修剪都有电剪刀。”2015年以后,热依木江在梨园里的活儿更多依靠起了机器。他腾出手来买了一辆卡车,用来经营副业。“平时用它做农活、拉沙子、拉砖、拉石头,建筑工地的活儿也干。”

去年,他拉了一车香梨到伊犁,卖到了霍尔果斯口岸。“六七天的时间,一共在水果批发市场里卖了12吨。有一部分客户往哈萨克斯坦出口,有些人在伊犁地区自己销售。”谈起自己的成绩,热依木江很是自豪。2020年,他一共卖出了20吨香梨,除掉成本,15亩梨田的纯收入有八九万块。

热依木江有两个孩子,女儿12岁,儿子8岁。今年,热依木江准备再买一辆大车,专门跑长途送货。谈到将来,他希望种好梨,跑好自己的车,到库尔勒市买楼房,“因为孩子们也长大了,要到市里上学。”

喀什的馕饼:见证几代人的奋斗

舌尖上的新疆,还离不开一样美食——馕。

窝窝馕、小油馕、千层馕、玫瑰花酱馕、核桃馕、巴丹木馕、薄饼—艾麦克、肉馕……不到新疆,不知道馕还有这么多种类。“要问我最喜欢哪一种,肯定是肉馕,因为我是一个‘吃货’!” 在“喀什味道”馕文化产业园,可爱的女学徒阿依诺·买买提大笑着说。

“喀什味道”馕文化产业园里的馕生产车间。 人民网 张若涵摄

阿依诺的“师父”是34岁的维吾尔族汉子穆沙江·爱萨。穆沙江在这里有10个馕坑,每个坑生产一种馕。透过透明的生产车间玻璃,可以看到学徒在揉面,力道柔和均匀,使得经过发酵的面饼仿佛会呼吸一样,在她手上粘弹。每个馕坑“标配”3人:一个学徒负责揉面、一个负责制饼,师傅则专心打馕。“和好的面必须要醒面,才可以打馕。盐、牛奶、鸡蛋,还有上面擦的芝麻和洋葱,都是必须要放的。” 阿依诺这样介绍自家馕美味的秘诀。

这个车间生产的馕商标叫做“父峰”,是老板穆沙江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而注册的。“我家三代都是做馕的,父亲那一代的时候,家境不太好,只能养家糊口。到了我们这一代,搬到产业园区以后,每天卖三五千个馕,已经手忙脚乱了。”

穆沙江和学徒在自家的打馕车间前。 人民网 徐祥丽摄

去年5月,穆沙江搬进了馕产业园。这里不收租金,馕坑也免费,他只需要缴纳电费和天然气费。“以前是分散的,到这儿来以后,批发的、零售的全都要到这来买馕,销售额比以前翻了一番。好多人整件整件地批发走了。”

“馕是我们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穷人,家里都离不开馕,所以馕特别珍贵。”穆沙江说,馕是维吾尔族人一天都离不开的主食。按照维吾尔族人的习俗,孩子出生以后吃的第一口食物须得是馕,这是为了让孩子以后生活风风火火。

穆沙江的孩子来到人间尝到的第一口美食就是馕。“当时是我母亲嚼碎了以后慢慢地塞到孩子嘴里。那时候我感觉到了馕的珍贵,从那以后我就想着一定要把馕产业做大做强。”穆沙江说,现在自己无论多忙,每天晚上都会腾出一个小时跟两个孩子交流思想,听他们谈谈学校里的情况。

在休息的时候,他会带两个孩子来看打馕,“他们品尝后会给我提建议,比如鸡蛋少了,牛奶少了不好吃,要改。”穆沙江说着笑了起来。穆沙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把自己的馕产业发扬光大。 

相关阅读:

这里是新疆:教育,实现梦想的道路

这里是新疆:国富则民强

这里是新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这里是新疆:信仰带来内心的舒适

(责编:徐祥丽、刘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