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空间”:赵无极作品大展十五年后重现巴黎【6】
人民网巴黎6月1日电(何蒨) 在中法艺术界,恐怕没有人未曾听过赵无极的名字,这位多年旅居法国的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曾充分汲取巴黎画派的精髓,同时不断尝试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突破个体艺术语言的疆域。在巴黎,上一次赵无极大型个展要追溯至2003年国立网球场美术馆。时隔15年,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携手法国赵无极基金会,再次为艺术爱好者呈上《赵无极:无言的空间》大型作品展。根据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Francois Michaud)介绍,本次展览以艺术家在上世纪50年代至2006年创作的大型绘画作品为主,其中部分巨幅水墨从未展出过,这也正是此次展览的新意。
根据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扬·亨德根(Yann Hendgen)介绍,此次展览筹备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最初的想法来自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法布里斯·赫尔戈特(Fabrice Hergott)。他曾感叹,赵无极的大部分重要展览及回顾展多在法国外省美术馆举行,除2003年巴黎国立网球场美术馆的展览外,赵无极在这座艺术之都的大型展览很少。在与赵无极的遗孀弗朗索瓦丝·马尔凯沟通后,此次展览的理念初步成型。此次展览的两名策展人——艺术史学家埃里克·维哈根(Erik Verhagen)及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均不是赵无极艺术圈中的人。这样的选择颇具深意:本次展览希望以全新的视角观看艺术家的作品。
对于艺术家作品的定位,扬·亨德根的见解颇为有趣,他指出,赵无极在法国非常知名,但法国的美术馆似乎对如何定位其作品感到迟疑,不知是将他归为外国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家,还是巴黎画派,也很难定义其作品为抽象或具象、中式或欧式。因此,此次展览的意义之一,就是呈现这种定位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此外,扬·亨德根也强调,赵无极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比较知名,但我们仅仅能从市场上见到他的一部分作品,此次展览涉及的作品更为广泛,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野。
《赵无极:无言的空间》参展的四十幅作品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与私人收藏,包括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以及德国、瑞士和日本的美术馆。此外,很大一部分作品还来自法国、瑞士、英国和台湾的收藏家。据赵无极基金会介绍,艺术家的作品主要被法国、美国和亚洲的收藏家收藏。中国大陆曾于1998年至1999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举办过大型的赵无极作品回顾展,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曾多次举办赵无极作品展,皆因赵无极与贝聿铭是非常好的朋友。
策展人埃里克·维哈根在谈到此次展览时,提到赵无极的作品之所以让他着迷,是因为作品随个人经历的发展,会引发令人惊讶的演变。他指出:“从一幅画到另一幅画,从一段时期到另一段时期,我们会发现前后的创作形式完全不同。艺术家摆脱了早年艺术学习留下的痕迹,让作品完全处于当下中,这无疑是一种冒险,不断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当我们发现这种过渡时,便体会到作品之间不断的更新与自我完成。”
赵无极基金会已在最近几年完成了《赵无极作品全录》第一卷的编撰出版,扬·亨德根对赵无极的作品十分熟悉,他在谈到赵无极的作品时,指出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作品很难理解,尤其是那些不了解中国绘画、欧洲抽象派及上世纪50年代西方艺术发展的观众。但是,扬·亨德根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走入赵无极作品的“捷径”——感受。他认为,赵无极的大型绘画作品并不需要观众去理解,而是要去感受、凝视和欣赏,仿佛人们站在巨幅作品前时,会被画面吸入一般,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扬·亨德根指出:“每个人都可以在赵无极的作品面前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感受,这也许正是他的艺术更靠近中国文化的一面。”
此次展览的题目《无言的空间》源于法国著名诗人、赵无极的生前好友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亨利·米肖曾于上世纪30年代初访问中国,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灵感,但又对过于符号化的中国元素感到厌倦。1948年达到法国的赵无极,正在努力尝试褪去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艺术语言上特立独行的风度,很快吸引了这位法国诗人,正是亨利·米肖在赵无极的一幅作品旁留下了“无言的空间”这句话。策展人埃里克?维哈根在阅读艺术家的文献时,无意被这句话吸引,因此成就了此次展览的主题。诗歌与音乐是赵无极的两大主要灵感来源,他与法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Edgar Varese)的不解之缘同样也成就了重要的作品。作为“无言的空间”,用感受去体会赵无极绘画作品中抽象纷繁的色彩,仿佛就是去把握诗歌与音乐的节奏和想象之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