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西方的“民主困境”(国际视野)【2】

本报记者 张朋辉 韩秉宸 李永群
2017年02月14日05: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全民公投失效的一年

雷蒙·帕切科·帕尔多

2016年公投变得流行。英国公投“脱欧”,意大利举行修宪公投,新西兰公投选新国旗……在上述例子中,都出现了票选结果与政府意愿相悖的现象。

通常,政府组织公投是为了使他们已经决定的政策合法化。譬如,匈牙利政府在2016年10月就欧盟移民配额问题举行公投,不出政府所料,98%的选民投了否决票。泰国政府2016年8月举行新宪法公投,赋予军队更多权力,61%的民众投票赞成。上述投票结果从未受到过质疑。这种情况下,直接民主的作用似乎只是为使政府的决定合法化。

公投结果与政府意愿相悖,是否意味着直接民主或者公投失效不灵了?公投在一些时候确实带来了难以预测的不稳定性。在瑞士,直接民主是常用方式,民众通过公投,限制欧盟人员自由流动,发出了与布鲁塞尔不一致的声音。这对瑞士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公投给予那些觉得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以发声机会。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选民和政客之间隔阂正在拉大。全民公投对那些希望重新拉近与选民联系的政府很有吸引力。意大利关于宪法改革的公投就是一个例子,伦齐政府认为,改革将建立更加稳定的政府。然而,这似乎不是选民所关注的,59%的人投票拒绝了改革。

通常来说,政府设计公投方案时,会采取一种比较容易赢得选票的方式,但为什么最近竟然有这么多反对票?原因各有不同,有些背景却是共有的,即不少民众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不满,国际金融危机也留下“后遗症”。在世界许多地方,政治、经济界精英从全球化中受益,弱势人群却没有受到相应保护,不满声音越来越高。那些感觉受到经济混乱和移民流动威胁的人,很少有机会表达不满。公投成了他们表达诉求和呼吁变革的机会。

公投结果因此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在很多情况下,对选民而言,公投真正提出的、要做决定的问题并不重要,“惩罚”政府和精英更重要。一般来说,社会不满情绪越高,政府输掉公投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并不积极参与投票的选民,在公投期间被动员起来,他们可能没有完全注意到公投提出的问题,只是本能地认为,投与政府所希望的相反票,才能创造真正变革的机会。

全民公投存在的初衷,是把决策的权力交回它们合法的承担者——公民手中。但利用全民公投来表达不满的这种脆弱性,可能让公投远离初衷,并使得公投在未来并不那么受欢迎。一些人据此预言,2016年可能是公投最高峰的一年。尽管如此,公投看上去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失去吸引力。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英国“脱欧”公投后,欧洲的几个政党也在呼吁,希望在他们本国举行关于欧盟成员国身份的公民投票。

(作者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国际关系高级讲师,本报驻英国记者李应齐采访整理)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