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赤子侨心连四海 同仇敌忾救中华(上)(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3】

2015年09月02日05: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司徒赞 著文作诗当投枪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庄雪雅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消息传到南洋,华侨们群情激奋,立刻掀起支援祖国抗日的浪潮。8月2日,荷属东印度(指1800年至1949年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印尼)首都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的华侨成立“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简称“慈善会”),在华侨中广泛募集资金和物资支援祖国抗日。37岁的巴达维亚广仁学校校长司徒赞被选为该会文书主任,参与起草、签署相关文件,并赴各地募捐。1942年底,慈善会共募得5000万港元的捐款及各类物资,善款和物资被悉数寄回国内。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矛头直指南洋,荷印诸岛危在旦夕。为保住自己的统治权益,荷印殖民政府要求联合华侨力量“共同御敌”,负责起草《抗敌宣言》的正是司徒赞。3个月后,战火就烧到了巴达维亚,荷印政府无条件投降。

  随后,日军在各地对华侨华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逮捕和大屠杀。在西加里曼丹,日军发动了3次逮捕,屠杀约2.1万名各界贤达;在苏门答腊,日军进行大检举大逮捕,杀害一批抗日人士,逮捕数千各族人民;在爪哇岛,日军在各大都市逮捕540余位华社团体领导人,并以“敌性华侨”罪名投入监狱,这其中就有司徒赞。

  由于起草《抗敌宣言》、积极支援抗日,司徒赞被日军列为“要犯”,在狱中屡遭毒打,备受凌辱,家中珍藏的书籍也被抄检一空。据同时被捕的侨领陈奋澄回忆,难友们被囚禁将近3个月后才得以出囚门“放风”、沐浴,刚入狱时更是被迫席地而坐整整三夜,支持不住稍加卧眠,便会遭到日军鞭打……“司徒赞等数君被宪兵毒打,二年后伤痕犹在。”

  司徒赞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照眼湖山剩劫灰,逢迎新贵尽英才。乾坤正气横胸臆,别妇抛雏入狱来。”狱中的审讯、酷刑和凌辱,诗笺中竟未着一字,有的只是报国抗敌的乾坤正气和舍弃小家、勇赴国难的决绝。

  司徒赞的爱国热情影响了一家人。早在慈善会运作时期,妻子刘金端便作为该会妇女组副主任投入筹款和救济工作,年幼的长子司徒巴生、次子司徒眉生也利用课余时间动员华校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捐款捐物。司徒赞入狱后,刘金端带着巴生、眉生两兄弟加入地下组织,秘密支援抗日,组织暴露、三人被捕时,巴生16岁,眉生年仅14岁。

  被关押大半年后,两兄弟保释出狱,在日军监视下居住,兄妹七人生活拮据,幸有亲友扶持。刘金端被判十年徒刑。此时,司徒赞仍作为“政治犯”被关押在另一个城市,没有审判,释放也遥遥无期。1944年,司徒赞在农历除夕写下“老燕未归雏燕苦,满襟涕泪望银河”,念及乱世中妻儿天各一方,不知何时重聚,这个在侵略者面前没有过半分软弱的铁肩文人,此时终于落下男儿泪。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司徒赞夫妇相继出狱,全家终于团聚,当年在狱中吟出的“他日重逢应一笑,唯将诗句慰平安”终于实现。司徒赞带领各校老师恢复华文教育。短短两个月后,“临时联合中学”(后更名为华侨公立巴城中学)宣布成立,尽管没有校舍,条件艰苦,它仍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情的师生,并成为南洋最负盛名的华文中学之一。而次子眉生也为中印尼友好奉献了毕生心血,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印尼两国复交这些大事件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被称为“中印尼民间大使”。

  斗转星移。如今,司徒赞孙辈、司徒眉生三子司徒荻林已是一个往返于中印尼之间的成功商人,他对本报记者说,祖辈、父辈最令他感动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品德,“为了理想,为了祖国,他们能够做到抛却小我,即便毫无利益,即便有生命危险,也愿意奔走一生。”

 

(责编:王政淇、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