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旧金山12月11日电 (韩莎莎)距离12月13日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还有4天的时间,美国旧金山湾区文物收藏家刘磊向人民网记者展示了数十件日军侵占南京的实物,它们清楚地记载着日军攻陷南京的时间、战略、警备日期,甚至战后的纪念。
实物无声,却铮铮然地展示着那段历史。
其中,一份名为“菊川通昭”的 日军士兵的军队手牒里这么写道:“11月13日参加南京会战……12月14日至12月23日南京警备,12月24日至昭和十三年4月20日芜湖附近……”
军队手牒,又叫行军手册,所有的日本陆军军人都会有一本。军队手牒的前几页印制着日本天皇敕论、敕语、战阵训等鼓动军队、宣扬军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后面则记载了持有者详细的资料,包括出生地、服役单位、从军履历、参加战役的基本情况以及伤亡情况和退役情况等。
从该军队手牒中可知,菊川通昭是侵华日军第6师团的一名陆军辎重兵,分属辎重兵第六大队第一中队,为一名上等兵。他参与了1937年11月13日攻陷南京之后直至12月23日之间发生在南京的一切行动。
刘磊说:“自11月13日至12月23日这20多天里,日军的第六军团的十六军团都参与了南京大屠杀。我所藏的那些给日军将军的纪念品直接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而这本记录了日军攻陷南京并且停留在那座城市的铁证,是刘磊200多本所收藏的日军行军手册中的一本。他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在我收藏的200多本日本军人的行军手册中,极少有南京大屠杀以及他们在南京的记载,极少有。这是不太合理的。我觉得他们在国际压力下毁灭了一些证据。我收藏20年,极少能发现记录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当然,军队手牒也只是刘磊众多藏品中的一项。在这一本名为“支那事变纪念帖”中,记录了日军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一年内攻陷中国主要城市的证据,他们分别被用红色或蓝色的印章留作纪念。其中,南京陷落时,上面清晰标注“首都南京陷落 十二月十三日”。而印章上则用红色印泥印有一名日本军人面对一个小男孩儿微笑,另外一名小女孩儿手持日本国旗的形象。而卢沟桥事变则用蓝色印章标注。刘磊拿出这叠印有日军主要战绩印章的册子说:“我认为日军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做纪念章来显示皇军的威武。”
这种纪念性的文字只是日军众多记录的一种。他说:“日军攻占南京后,一些陆军高级将领还可以领取高级漆器等作为纪念。”其中一项奖励为一个象牙瓷的瓷瓶,周身洁白,其中一面印有山茶花,另一面则用烫金字印有“南京陷落纪念 陆军造兵长”的字样。刘磊介绍说:“南京陷落这几个字中‘京’字少了右边的那一捺,经过我的考证,我认为这是制作时故意少印的一点。”
而让他称为罕见藏品的是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的松井石根留下的军刀和苏州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拓印。他介绍说,有关松井石根的这几项藏品都是从其后人那里购买过来的。他说:“这些本身就是侵华的直接证据。”
刘磊介绍说,有关日军侵华的证据有太多。在他数千件藏品中,不少都见证了日军侵华的历史。他说:“我的藏品目前可以分为军刀系列、日本国旗系列、军人手册系列以及旧照片系列等。”
“但是,冰冷的数字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他说。这也是他牵头成立了“海外抗日战争史料研究会”的原因,刘磊任该研究会名誉会长。
目前,海外抗日战争史料研究会已经成立有半年之久,主要是对侵华日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研究。海外抗日战争史料研究会会长杨长城说:“除了进行基本的研究外,研究会还将在中美两国的学校中开展抗战实物展,我们希望以实物讲述历史。”
而对于南京公祭日,刘磊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以一位普通海外华人理解,公祭是对生命的纪念、祭奠,也是一种反思。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直接参与的暴行。我认为,现在的日本政府应该有反思、应该有道歉和忏悔,”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