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用自残来追星,不算酷(环球走笔)

缪舒瑾

2014年09月29日03: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面对韩国一个偶像团体的负面新闻,许多年轻粉丝称不甘“偶像受辱”,纷纷在互联网晒出血淋淋的自残照,还有人发出“你们再黑偶像,就去伤害自己”的威胁。这个偶像团体在青少年中影响力惊人,其粉丝常有自残等极端行为。

  据2012年年底英国青少年救助慈善组织“儿童热线”发表的年终报告显示,青少年求助起因增加最快的正是自残。仅2012年,“儿童热线”接到的因自残而求助的电话就超过1.6万起。求助者年龄大多在13—16岁之间,13岁以下女孩自残的首要原因是狂热的明星崇拜。

  为什么要用自残来表达崇拜?用一些“自残粉”的话来说,面对网上舆论对偶像的群起攻之,他们申辩无力,觉得只有这种最“震撼”的方式能够为心爱的偶像“申冤”,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为偶像“尽了一份力”。

  根据国际精神医学界的研究,自残行为常见的动机有以下几种:一,减轻负面情绪。二,吸引关心。三,标榜独立。四,追求刺激。当今青少年集体公开自残,常常是以此追求扭曲的快感,并借此建立同侪认同。这群“自残粉”正是以自我伤害来表达对外界的抗议,期待从中获得想象中的归属感和胜利感。

  更有甚者,近年来很多青少年受到网络或同龄领袖不良认知的影响,认为自残是一种“酷”的表现。青少年处于叛逆时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历和判断能力,很容易盲目效仿所谓“新风气”和媒体炒作的“新潮流”。他们陷入了一种认知的误区,以为所有特立独行的东西都是“酷”,不加区别地把自残这种反情理、伤害自己的行为也当成一种“酷”。同时,在社交网络垃圾信息泛滥、媒体疯狂炒作的当下,一些明星的不良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青少年自残,是一种社会病,更是一种心理病。年轻人期望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自我肯定,寻求爱和关注,他们更容易陷入情感的孤独,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在现实中感受不到足够的关怀,于是将感情倾注于心中的偶像。

  基于这样的认识,家庭成员应更加重视对孩子后天性格的塑造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避免他们走“弯路”。此外,学校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也要及时倾听孩子们成长的烦恼。美国学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当然,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应该和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引导青少年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解决问题。不论是崇拜还是怨恨,都不应该用伤害来解决。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9日 21 版)
分享到:
(责编:耿聪、宋煦冬)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