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国际专题>>会议-论坛-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我眼中的中国和法国”征文>>征文作品

交融

葱葱湖

2014年09月15日08:36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交融

就像画里为养父持灯的小孩,并不知道日后他将遭遇担当传世什么,而画者必定沉着于胸。《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来自法国5个国立馆,8幅油画是我观展以来所看到在布展上少而精的典范。多就好?历史的进程让我们经历制造与复制,恨不得GDP节节翻高;我们信过奋战某某天工程,打造某某城市,满街甩卖的衣物,有多少本书多少颗字的作家。

中国字海涵意义的一字之差之精细,我们曾经集体疏忽。

好在,我们不回避探索中付出的代价,有了足够的勇气自审和反思创造与制造,构建与打造,质量与数量的辩证关系。

在国家博物馆的这个展厅里我平声静气地观看后,突然脑海里塞满了许多想法似的,是什么呢?于是在展厅里反复走走停停,直到自我意识到可能会被人怀疑才悻悻离开。离开前又还捏词计数地盯着习主席写的贺词里“10幅作品”几个字不放,国博君不会吞了两幅吧?心头没想的过又再次去数了一次画作,确信只有8幅画便觉得法国狡猾狡猾的。

看看能否试着说清楚一点点那天在展厅里脑髓跑偏地想了些什么吧。各种文化层次的旅行者来到一座城市,他们到来的一刻无疑已经成为一座城市获得的免费宣传促销者。中国人太多了,晓得巴黎卢浮宫比较普遍了,跑到巴黎去大多都要去那儿逛逛。法国觉得还不够有面子,为他们丰厚精美的文化艺术搭的T台还不够,逛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中国人还不够多,这次去两幅蓬皮杜的,中国知道火车站改成的奥赛博物馆的人有点少吧,去两幅奥赛的,下次巴黎这馆的人就多了,5个国立馆都趁展出一幅名画的同时展出自己,欣赏提示写的精短明白,可谓一幅画一段历史一个画家一份艺术家底,还得让人们读着不累。看画的人多,一幅画前站上几个不走开的人怎么办?让画作与画家画作的文字介绍在同展室但不同壁面,有效疏散画前人群又不动声色地顾及每个观者的观画质量,如果嫌看画欣赏还不够,隔墙还可慢慢观看相关电视片。这一点布展细节的手法老道而风度,不仅深谙观者心理更是对画作和观者的充分尊重。也让这个展出想达到的美学传递大大超出他的展名:名馆·名家·名作。

很久以前,读过一篇博客文章《读城要读博物馆》,如是,读国要读博物馆的说法该也不过分,如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写照与‘民族史’的荣耀场景施以同等的浓墨重彩……”(法国·弗朗索瓦.奥斯德)如是“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中国·习近平)。亦如布展方通过画作的精选组合试图给予中国观众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艺术流派诞生节点与跟进直至焕发异彩的发展提纲。当然,修行靠我们,靠互鉴中自觉读懂我们,靠我们打开自己古老深邃的七千年立秋之音,送上世界文化艺术的T台,荣耀于世界读懂我们。

我去观此展的那天人很多,绝大部分是中青年,出得馆来,至少我没听见身边有人埋怨化钱只看了8幅画作的。那天,我与一群陌生的年轻人、中年人坐在大厅的石阶,安静地看着闭馆前大厅里光影投注给流动的人们,亦如刚才画展的信息传递显得那么有序有质,“光线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元素,法国绘画对此也做了大量探索……”(法国·弗朗索瓦.奥斯德)。在几千年壮阔丰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实物前眼光流盼,我显得只像一位被光线有意花白了青丝的老者,从博物馆里得到智慧的辩证与衍生,在追寻静水流深的宏大历史文化证据与叙事的那一刻格外纯粹,心平气和地融入一缕缕自然深入的光线。

注:第二章《交融》为《荣耀于世界读懂我们》节选。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郑青亭、常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