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国际专题>>独家专栏>>当代世界

当代世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展与挑战

冯寅奇

2014年09月15日15:12        手机看新闻

东盟成立于1967年,经四次扩盟,于1999年实现东南亚十国全体入盟,成为重要区域合作组织。2003年第九届东盟峰会发表《东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宣布将于2020年建成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共同体的目标,这标志着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2007年第12届东盟峰会决定将共同体建设提前到2015年。此后,共同体建设始终是历次东盟高层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东盟峰会通过了《东盟共同体2009—2015年路线图宣言》,提出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构想、具体目标和行动计划。 2014年8月,东盟外长系列会讨论了如期完成共同体建设、推动共同体向更高水平一体化迈进等议题,各国期待着构建一个内部凝聚力更高、影响力更大的一体化机制。

经济共同体建设快速推进,成为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亮点

经济共同体是东盟一体化的初衷和切入点,也是主要增长点。由于东盟各国个体经济规模小、对外依存度较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因而东盟开始着手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完成。随后,东盟开始突破低水平的特惠贸易安排,追求经济一体化。2007年东盟发布《经济共同体建设蓝图》,宣布以建立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竞争力、经济均衡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四大目标,并确定了共同体建设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目前,《经济共同体建设蓝图》总体目标已完成79.7%,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项进展最快,已完成86%。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速单一市场整合。东盟坚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竞争政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相对自由流动,促进域内贸易与投资,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同时加大关税减免力度,取消多项非关税壁垒,设立东盟单一窗口。盟内约88%的货物实现零关税,印尼、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六个较发达成员国间99.65%的货物已取消关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国间98.8%的货物关税降至5%以下。东盟还批准实施了《东盟一体化资本市场发展实施计划》,启动区域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和资本账户自由化;在《服务贸易框架协定》下相互开放了八十多个服务行业,有力促进盟内交通、旅游、通讯等服务贸易发展。东盟内部贸易额从2005年3000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6200亿美元,单一市场建设成效显著。

二是通过合作提升竞争力。东盟全面推进与各大国自贸协定谈判进程,力求以整体身份和域外大国建立自贸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东盟分别与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建成自贸区或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寻求基建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推进东盟高速公路网、泛亚铁路、东盟单一航运市场等大项目。东盟还积极倡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部分国家参与 “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力图在全球贸易谈判停滞、欧美经济不景气时抱团取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抢占先机。

三是加强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平衡发展是东盟打造经济共同体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障碍和挑战。针对盟内欠发达成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东盟将互联互通作为提高区域整体凝聚力和加深一体化的抓手,并通过落实“东盟一体化倡议”(IAI)向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国提供相当数额的援助资金,推动当地农业、交通、工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东盟还提出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东部经济增长区等合作倡议,助力东盟均衡发展。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国近年来经济增速普遍高于盟内其他国家。

总体看,东盟经济共同体基础扎实、成果相对突出,有望如期建成。但也应看到,东盟推进经济共同体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一,与欧盟相比,东盟没有欧盟委员会、欧盟法院等超国家机构,缺乏对成员国有效的约束手段;其二,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共同体目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GDP仅占全球4.2%,缺乏经济体量大的核心经济体;其三,东盟各国经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东盟内部贸易额占总贸易比重仅有25%;其四,成员国目标利益和政策取向存在差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协定、计划仅落于纸面;其五,东盟资金、技术、产业等主要依靠外部支持,域外大国疲于拉拢东盟来服务自身地区战略,对东盟实际需求关注不够。

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进展相对滞后,但东盟国际地区事务参与度显著提升

东盟成立初期的主要动机是缩小各国分歧,抵御外来威胁。冷战结束后,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和压力减弱,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开始显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各国威权政体开始转向民主政体,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也开始转变为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共同价值观等方面。2009年东盟发布的《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确定了共同体的路线图和约150项具体行动,行动计划至今完成了约78%。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共同价值和行为准则,加强民主法治,推进东盟团结、协调、和平发展,维护地区和平与综合安全,构建活力、开放、透明的地区架构,增强与世界的联系。近年来,东盟推动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筑牢东盟合作的机制建设。2007年签署的《东盟宪章》赋予东盟法人地位,明确了东盟的组织机制和法律框架。在原有领导人会议等基础上,东盟陆续成立了协调理事会、三个共同体理事会、常驻东盟委员会和政府间人权委员会等机构,就共同体建设加强内部协调。东盟还成立高级工作组,对东盟秘书处和各机构运作进行评估,提升了秘书处的地位和协调能力。

二是着力加强安全领域合作。东盟主张和平解决争端,注重冲突后重建,签署了《东盟宪章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并于2011年首次启动该机制调节柬泰边境冲突。东盟通过《东盟反恐公约》及其行动计划,开展打击跨国犯罪、毒品走私、救灾管理、维和、联合军演、气候变化等低敏感度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逐步构建军事互信,防范军事冲突;通过组织召开东盟海上论坛,探讨海上安全等议题,积极强化海上合作。

三是扩大自身国际影响。东盟日益重视对外交往,积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努力维护其在区域多边框架和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东盟以自身建设为中心建立了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与对话伙伴(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防长扩大会议(ADMM+)等对话机制,引入世界主要大国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国,在加强同各方的协调、推进务实合作的同时,维持东盟内权力分布的动态平衡。南海问题是近几年东盟系列会议的热点,东盟内部虽有分歧,但仍具备一定凝聚力,特别是在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问题上立场十分相近。南海问题也日益成为东盟加强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

然而出于各种复杂因素,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在三个共同体建设中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如下:其一,东盟各成员国政治制度多样,意识形态各异,发展阶段不同,且内部存在领土领海主权争端,部分成员国间存有历史或现实矛盾,难以形成军事联盟或集体安全同盟。其二,东盟内机制建设难称完善。东盟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主张不干涉内政、照顾各方舒适度,难以真正管控好成员国行为,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和监督不足。其三,部分东盟国家由于政局动荡或经济转型压力增大,内顾倾向上升,对建设共同体的投入和意愿十分有限。

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以增加东盟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目标,也面临整合文化冲突等挑战

社会文化领域长期以来并非东盟各国合作的重点,但随着共同体建设的深化,东盟更加重视与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人文合作趋于活跃。2009年通过的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强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以人为本、有社会责任感的东盟共同体,提升各国民众对东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规划的339项行动计划已实现逾90%,可望成为三大共同体建设中最先完成的一个。

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主要集中在教育、环境、扶贫、信息、科技、妇女、青年等领域开展合作,多次举办部长级会议,形成了一些机制性安排。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增强东盟共同体意识。举办东盟社会论坛和公民社会大会,组织东盟艺术节、评选东盟文化名城、东盟日等活动,提高媒体对东盟的关注度,在各成员国加大宣传力度;重视东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进区域文化认同,加快差异文化融合。

二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东盟成立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委员会、保护外来务工人员机制、女企业家网络等平台,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建立流行病防治合作机制、灾害管理与紧急灾害救助基金,加强区域公共卫生建设和防灾合作。

三是关注区域教育事业。东盟注重加强与对话伙伴在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测评、学分互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东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青少年识字率显著上升。

四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东盟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建立环保合作平台,加强环保技术开发利用,评估工业项目是否符合环保和生态要求;制定东盟气候变化倡议和联合应对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然而,从东南亚社会文化发展历史和现状看,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缺乏健全的执行机制和绩效标准。东南亚各国之间宗教、历史、经济条件造成的民众隔阂长期存在,时有激化。整合文化、族群冲突和社会转型等挑战十分突出。此外,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涉及部门多,非传统安全领域大多需要跨部门协调,而东盟各国多重视经济合作,社会文化领域投入偏少,这也对共同体建设进程造成了阻碍。

东盟是全球发展中国家间经济融合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其区域一体化进程虽面临不少阻力和挑战,但各成员国均对2015年如期建成三个共同体充满信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地位。王毅外长也在2014年8月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时表达了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落实李克强总理提出的“2+7合作框架”的愿望。中国同东盟国家地理邻近,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政治、地区、海上等层面也均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宜进一步深化同东盟各领域务实合作,以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中国和东盟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享到:
(责编:王珏忱(实习生)、常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