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巴黎梦。”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因为巴黎是美的化身,所以向往巴黎也几乎是每一个女孩都曾有过的心境。每当念起“巴黎”二字时,心中美感顿生,这两个浪漫的音韵令人齿颊间都萦绕着玫瑰的芬芳。巴黎,不仅仅代表学者荟萃、凝重感性的左岸,繁华绚丽的香榭丽舍大道,庄重雄伟的凯旋门,不是奶香馥郁的乳酪,大街上闻了后令人浮想联翩的男香女香,高端定
制的奢侈品牌,甚至不是那些最终引领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深刻、激进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巴黎,乃至整个法国,都是一个形容词,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
最初接触到“法国”这个词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对世界没有概念,只觉得法国是属于西方的一汪遥远的梦幻。从动画片中、书籍里以及他人的口中得知法国是一个极其浪漫的国家,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是高级餐厅和咖啡馆里约会的恋人们,陪伴他们的有大把的花束、幽暗的烛光和小提琴独奏。后来长大了听到过一句话“在巴黎六十岁恋爱都不算晚”,又看到《赛车总动员2》赛程中的一个站点设在巴黎,将整座巴黎城洋溢的浪漫气息以精彩的三维动画的形式富有想象力地呈现出来,更加印证了巴黎不负“爱之都”这一盛名。法国人年轻豁达的恋爱观念,罗曼蒂克的文化氛围是我接触的关于法国的第一印象,十分感性的印象。
到了初中的时候,犹记得我们班那时流行一套书——《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和《重返普罗旺斯》。它们的作者即移居法国普罗旺斯的英国作家,著名戏剧《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的作者——彼得·梅尔。书本那干净的排版设计,散发着淡香的纸张,宛如一汪紫色海洋的薰衣草田的摄影配图集以及作者细腻的文笔对在法国生活的闲情逸趣的描述,无一不沁人心脾。看完作者对他寻找松露、买橄榄油、采樱桃等乡间田野的静谧安逸的生活的描述后,顿时心驰神往。同瓦尔登湖、托斯卡尼以及中国辽阔的浙闽山区一带一样,普罗旺斯也是一块温柔宁静的净土,能给那躲避城市看不见的硝烟的灵魂以抚慰。相比于苦苦执念、奔波追求的都市生活,在普罗旺斯的日子绵长柔软得想让作者永远地安享下去,因为这片土地能涤荡掉城市的铅华。
后来在初二时学校(宁波外国语学校)开了法语课程,虽然课程很浅,只是教了些字母和日常对话,但是足够激起我对这门语言的兴趣。法语的确很优雅,当时看《战争与和平》的时候知道俄国贵族因为文化辐射和彼得大帝改革的种种原因以学习法语和用法语社交为风尚,法语在我心中就显得更有魅力了。在咖啡馆听到的爵士音乐大部分都是香颂,呢喃着法文的女声那样朦胧慵懒,与爵士音乐的率性交织出丝丝意蕴,点缀了时光的裙角,牵绊了光阴的脚步,让人真切体会到了尼采所说的话:“上帝独独只把天使的语言给了法国人”。一首香颂配咖啡,能让人得到真正美的享受。
到了高一,我加入了学校(宁波效实中学)的法语社,我当时感觉不像是加入了一个语言类社团,倒更像选择了一种有质感的生活,欣赏香颂,种植薰衣草,品尝奶酪、了解法兰西文化和学习法语一样让我动心。学校当时与法国鲁昂的圣女贞德中学有合作,办起了一个交流项目:我们学校的一些学生与圣女贞德的学生成为笔友,通过e-mail保持联系,然后圣女贞德的学生来我们学校交流一个月,我们到对方学校交流一个月。我当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不过可惜,当审核到我们班时名额已满,所以我未能成行。后来由于学业的负担我很少参加法语社的活动了,这两件事是我高中时期的遗憾。
高中的历史课让我们了解了法国大革命时法国人所拥有的史诗般雄壮的革命热情,法兰西不愧有“高卢雄鸡”之称。在那个君权神权的阴影仍旧笼罩的年代,他们在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熏陶后,有奋然捍卫民主权利的勇气,在风雨飘摇中从不畏首畏尾,整部法国近代史不是亡灵的画廊,而是政治理念的战场,那些栩栩如生的呐喊让全欧洲、全世界目睹了法国人民以当下社会来践行思想的气魄,也让欧洲觉醒,进而相信,人生而平等,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要打破枷锁获得自然的权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这一位位启蒙运动的旗手均来自于法国,可以说法国孕育了启蒙运动,没有启蒙运动便没有大革命,更没有如今民主政体普遍施行的西方世界。拿破仑的英雄传奇更是看得人热血沸腾,一个冲决封建网罗的皇帝,横扫整个欧洲,将法兰西带上了继路易十四之后的巅峰。每当翻到教科书的这一段,看到插图画像中正在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骑着马,挥着剑,有着舍我其谁的气概,每每看到都震撼不已。
这学期我看了2部与巴黎密切相关的电影,一部是《香水》和。《香水》中的主人公格雷诺耶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感官享受的气味王国。尽管我不能体会影片中呈现的气味,但我可以尽情想象香水的美好。格拉斯小城孕育着花朵也散发出全欧洲受用不禁的香氛,我这才知道香水的气味分为前中后调,形形色色的香料可以组合出无穷的想象与变幻:前调明艳,常以酸味水果或粉胡椒之类的来抓住认得嗅觉;中调清新馥郁,常以玫瑰茉莉等花香来步入正题;后调恒久,常以木质香味来奠定基调绵延芬芳。好的香水可以刺激人的嗅觉,并把人带到相应的感官体验中去。我开始对香水极其感兴趣,并且觉得香水是使用者个性的象征,是赋予了自我一种气味来昭示自己的存在。自那以后我选择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入门香。第二部是《巴黎,我爱你》,这部法国文艺片以巴黎二十个区份组合拍成电影,每个区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已将巴黎各区的风貌和景致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巴黎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无限可能,下一秒,在下一个拐弯的街角,你会遇见谁?是油漆工、裱画的帅哥、上班族、穆斯林女孩、盲人还是街头艺术家?一切都那么荒诞,一切却又都那么温暖人心。巴黎的每一个街区都上演着悲欢离合,安放着丰沛的情感与无处诉说的故事。是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上演,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而影片的结尾以一个美国游客的视角,用生硬但可爱的法语口音表达了人们对巴黎的爱,看到这里,我觉得,如果我到了心心念念的巴黎,一定也会生发如此感慨的。
后来我妈去法国游玩,回来以后跟我讲述她在巴黎的经历,她的最大感受是法国人民对于中国人民友好的态度。虽然有传说说法国人高傲,但那也许只是因为法国人从来只说法语而不用英语的原因,法国人还是相当亲切的。当她问路的时候,当地人就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虽然她要靠翻译兼导游来听懂)。我想,如果我的母语是法语这一门高贵美丽的语言,我可能也不会舍弃她而用英语与游客交流。
关于法国,有太多太多可说的了,短短的一篇文章根本描述不完。本学期我还选修了公选课——“法兰西文化与教育”,再加上自己在课外的接收的信息量,了解了更多关于法兰西的种种:吃一年都不会重样的奶酪,人文主义气息极浓的左岸,稳重理性经济繁荣的右岸,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涂尔干、孟德斯鸠、卢梭、列尔贝德、狄骥、孔德的学术作品、法国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依云、巴黎高师等世界一流大学……这些无一不勾起人的向往。更让人动容的是巴黎的与巴黎人宽容开放的态度。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曾经被巴黎人认为是对传统的反叛,影响市容的难看建筑,但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现在也被人们慢慢接受,尤其是埃菲尔铁塔成为了巴黎的象征。我认为巴黎的神韵不在于静态的美感而在于动态的美感,她不光美,还具有改造美、接纳美、赋予事物美的能力,因为多元包容才能产生艺术潮流的碰撞。她不光本身迷人,还是盛产美之花蜜的花朵。真正伟大的美丽事物不在于完全无暇的静态的美的呈现,而在于,在纷繁复杂的美与瑕疵的并存之中还能糅合出新的美感源源不断地制造美。此时巴黎乃至整个法国都不再仅仅是审美现象中的客体,她还是审美以及制造美的主体。巴黎和法国,不是建筑物、植被和人口堆砌排列出来的城市和国家,而是有生命、会呼吸的共同体,那里的各种种族的人们共享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独一无二的法国,并为那里的人们带来无穷的机遇和挑战。法国有不少华裔,同在其他许多国家(例如美国唐人街)一样,华人在法国也呈现出聚居的形态,巴黎第13区的舒瓦西门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子孙,法籍华人们正是中法友谊连结的纽带,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建设着他们依恋的法国,并将中华文明散布到法国各个角落。今年的春晚舞台上提到了中法人民建交50年来的情谊,还有苏菲·玛索以及法籍华人魔术师Yif的到来,为新年,即中法年,带来了远自法兰西的祝福与别样风情。
相信法国的魅力不减,中法友谊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