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世界,在我们眼中舞动(2013年度特别报道)

2013年12月30日21: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世界,在我们眼中舞动(2013年度特别报道)

叙利亚的炮火,“棱镜门”的余波,中国风的劲吹……

一次次与现场亲密接触,365天风雨无阻,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们拿起手中的笔、电脑、照相机和摄像机,客观真实地记录着国际风云,润物无声地传递着中国声音,不折不扣地履行着神圣职责。

感言虽短,却意味深长;故事虽小,却小中见大。如果将其串联,宛若点点笔墨,画出纷繁复杂的世界,多姿多彩,丰富立体。

全家情系中国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李学江

加拿大总督约翰斯顿总是笑容可掬。在总督府,他一边握着记者的手,一边用中文问好。自1981年以来,他到过中国10余次。以前,他是以学者或大学校长的身份到中国作学术交流与访问;今秋,他则首次以加拿大总督身份访华。

每当总督府向公众开放,都会有不少中国游客前来参观,并讶异于总督能讲几句中文。当总督说起他5个女儿中有3个曾在中国求学,而且中文讲得比他好时,他们就更加吃惊了。

约翰斯顿的女儿中,一个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两年,另一个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了一年,其后又分别在南京和杭州度过两个夏天;还有一个女儿则在上海入读了4个月。她们都喜欢上了中国,并爱吃中餐。“她们在中国的经历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她们大开眼界,开始欣赏中华文明及其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约翰斯顿说。

32年前,约翰斯顿作为麦吉尔大学校长首次访华。在他的推动下,麦吉尔大学同北京的协和医学院最早建立起诺尔曼·白求恩交流合作机制,因为白求恩去中国援华抗日前就在麦吉尔大学工作。

约翰斯顿说,有一回,一个中国大学代表团来访,他设家宴招待中国同行。席间,他突然发现主宾北京大学时任校长张龙翔不见了,就到处寻找,最后听到楼上有笑声,就寻声找到了孩子们的游戏室。一进屋,只见这位老校长正盘腿坐在地上,几个孩子围着他在学习汉字书法。女儿们喜欢上了这位慈祥而又博学的长者,更被神奇的中国汉字所深深吸引。为满足孩子们对中国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的好奇,不久后,他带着孩子们去了中国。

“随着对中国了解的加深,孩子们从开始出于好奇,逐步发展为对中华文化的欣赏与尊重。我们全家都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约翰斯顿的这番话,让记者印象极为深刻。

2010年,约翰斯顿被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今年10月,约翰斯顿作为总督访华,在南京大学演讲时一开始就动情地说,“今天,我很高兴来到我的母校”,“南京大学是我的第二个家”,全场顿时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生活还要继续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焦翔

每天,至少有5枚迫击炮弹打进大马士革市区,造成的人员伤亡因落点不同而差距悬殊。在傍晚的高斯尤山顶上,记者曾亲眼目睹3枚赤色的迫击炮弹划着弧线从南郊打进城区。

家常便饭似的迫击炮袭击,已经令民众疲倦麻木。一般情况下,袭击发生半小时后,现场即被清理完毕,车水马龙扬起尘土,刚刚落下的弹坑迅即被填得不留痕迹。

“生活还要继续”,是所有叙利亚人的心态。即便收入已经降到不足危机前的两成,但商人艾哈迈德依然坚守着他在古城里的那家工艺品百年老店。以前,他主要针对外国人做生意,现在来店里的基本都是本国人,“大家都没钱,看的多、买的少,但有人气也好过绝望的等待”。

2013年的血雨腥风不曾停息,但战场形势的日趋明朗,让民众有了找回生活的勇气。最近,酒店周边有新的电器卖场开张,老城里关门许久的画廊重新开放,一些进口商品被当地富人一抢而光……

但是,表面的繁荣难掩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困难。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叙利亚的失业率接近50%,贫困人口数量超过千万,危机造成的难民人数接近千万。朋友格桑的话很有代表性,“在危机中所有人都变穷了,努力工作只为减缓破产的速度,在经历了生死危难后,活着本身就是奢侈的”。

被寄予厚望的日内瓦会议在2013年被一再推延。“叙利亚只是大国政治中的一颗棋子,叙利亚人民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叙利亚的政治分析家阿里说,叙利亚危机是重塑世界秩序的主战场,大国利益博弈、地区国家矛盾、中东教派冲突在此集中体现,危机呈现高度的地区化和国际化特征,平息争端已非叙利亚一国所能为,民众的抗争与牺牲在大国游戏中并不算什么。

好在,也有一些趋势令人感到希望。销毁化学武器行动进展顺利,相关国家努力为和平会议斡旋,冲突双方对坐在一起对话也展现出了积极姿态……叙利亚百姓依然在苦难中期盼和平。

中英“车轮倒转”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

冬日的伦敦阴冷难耐,然而,英国人、英国媒体对如何抓住“中国机遇”的议论却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先是财政大臣和伦敦市长访华,上演了富有个性的“双人秀”;接着是首相卡梅伦到访北京,做起了“金牌推销员”,一项又一项的合同及协议让英国人高兴,也让中国人满意。有媒体评论说,英国紧紧抓住“中国机遇”,带来了双赢的格局。

帕丁顿公园里,53岁的怀特老人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卡梅伦访华,带回了一长串合同大单,中国发展的红利正在造福更多英国人。他说,他乡下亲戚是养猪的,利润很薄,甚至长期亏本,而英中达成出口种猪的协议,使英国养猪业每年可盈利4500万英镑(1英镑约合10元人民币)。

其实何止养猪业,根据合同,英国明年向中国出口10万辆捷豹汽车,总价45亿英镑,这让英国汽车商乐得合不拢嘴。英国乐购集团决定投资20亿英镑在中国开办超市。有人预测,中国人拥有强大购买力,乐购会赚个盆满钵满。

英国高铁及核电站等大型项目,也将由中国参与建设。《卫报》社论说,中国第一条铁路是由英企于1876年建成的,但现在中国帮着英国造高铁,真是“车轮倒转”。文章写道:“铁路的情况同样适用于核科学。英国作为核领域先驱的记忆仍历历在目,但如今只能求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帮我们修建新型核电站。”由这种五味杂陈的慨叹,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发展机遇的深刻思考。

夯实媒体交流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2013年,很多以中国为主题的活动在德国举行。在各种交流活动中,有一场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到图林根州萨尔瓦电视台参加德中媒体交流活动。

最初,我听说萨尔瓦电视台用手机拍摄了一部德国极限运动员骑行长城的电视片,并获得了中部地区电视媒体大奖。和对方联系时,萨尔瓦电视台总经理诺尔女士热情地邀请我前往采访,并表示届时电视台还会同来自吉林的一个新闻代表团商谈合作。

当抵达图林根州首府埃尔富特时,我惊奇地发现,萨尔瓦电视台的大股东、德国地方电视媒体联邦协会会长克劳斯·本姆正在火车站迎接。本姆拥有房地产、疗养院、电视台等诸多产业,却没有专职司机来迎送客人,一方面显示了德国人节俭的品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方电视台竞争激烈,家家都在压缩成本。

第二天的媒体对话会上,图林根州地方官员和主要媒体代表悉数出席,埃尔富特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被邀请来表演中国茶道。一名电视台职员精心装扮,用半生不熟的中文演唱中国国歌。德方人员坦陈不讳,直奔主题:德国的地方电视台面临生存压力,都在设法开源节流。同中国同行扩大合作是他们壮大自己的必然途径,既能扩充观众视野,又丰富经营之道。诺尔女士提出了具体合作建议:我们可以进行媒体记者交换、节目互换,包括广告互换,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德国地方媒体热切期待德中合作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德方期待从中国发展中发现机遇,也为中国扩大国际舆论影响力提供了新平台。

越南大妈心声

本报驻越南记者 杨晔

黎氏玉仁大妈今年68岁,精神矍铄、心境豁达,灰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向后梳着盘在脑后。大女儿两口子在河内古街区和芽庄、岘港等地开了几家珠宝店。常笑言自己闲不住的她,目前正在发挥“余热”——帮大女儿看店。

黎大妈告诉记者,自己和中国很有缘分。她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曾在中国工作学习,她本人又于1965年至1967年在武汉留学了3年。黎大妈说,由于父女两代人的渊源,使她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每次店里来了中国游客,她都特别高兴。黎大妈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因当年留学时特爱吃武汉的热干面,直到今天,她还会时不常地做上一顿解解馋。“但由于买不着地道的中国调料,总觉得差点味”,黎大妈笑道。

聊到这些年越南的变化,黎大妈的话就多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一派静谧安详的景象。河内没有这么多人和车,整座城市就像一座大公园。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不能跟现在相提并论,但人们生活水平差不多,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饱满,不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充满着积极和热情的态度。随着‘革新开放’政策的施行,这些年越南发展得很快,老百姓也日渐富裕起来。马路上车多了、人多了、商店多了,年轻女孩子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比我年轻时候洋气多了。”

说着说着,黎大妈有些收不住:“虽然生活越来越好,但总觉得现在的人似乎少了点什么,少的是以前那个时代人们身上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现在大家忙于挣钱、工作,固然是好事,但像节俭、互助等一些传统美德也在不经意间慢慢消失。现在不少越南农村地区生活还很艰苦,先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应忘了还在贫困中的同胞。”

当说起中国和越南这两个国家,黎大妈情不自禁地用越南语唱起了《中国—越南》这首名曲。唱完之后,她说:“千百年来中越比邻而居,我衷心希望两国能够世代友好下去,我会一直把中国人民当作我的朋友、亲人。”

调侃美国监听

本报驻巴西记者 颜欢

今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义正辞严,对美国的监听行径予以强烈斥责;随后,巴西和德国又联手向联合国提交反监听议案……巴西的反窃听行动,为它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喝彩。

而在国内,巴西民众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视活动采取了调侃的反击攻势,甚为嘲讽地在每封邮件结尾都写下一段留言——“献给美国国安局”。

“和大多数巴西人一样,我得知美国政府可能已经掌握了我的电脑、电话数据后,也感到很恼火。但希望它们能保留我电脑里的文件,因为我找不到一段重要的视频了——奥巴马先生,如果您读到这段话,请尽快将文件发还给我。”如此看似荒谬的邮件注脚,已经成为巴西人反抗的方式。他们甚至还在私人邮件最后加几句给美国国安局工作人员的祝福语,或者对邮件中较为生疏的葡萄牙语词汇加上注释,以“帮助他们的工作更为顺利地开展”。

记者的朋友莱昂纳多是谷歌邮箱的忠实用户。监听事件爆出后,他依然使用着原邮箱,但个人简介却变成了“邮件信息公开,引用勿忘署名”。他开玩笑道,美国人这下真摸到了巴西人的牛脾气,让巴西人这么空前“团结一致对外”。

巴西黑客也加入了这场混战中,决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对美国国安局造成些威胁,却闹了个笑话:错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当成了美国国安局(NSA),结果不仅攻破了前者的网站,还在主页上留下“别再监视我们,巴西人不支持你们美国的做法”字样。

目前,巴西已决定加速构建自己的网络安全体系,并强制要求各跨国网络巨头在巴西本土建立数据中心。巴西民众绝不妥协的态度,让这场国际反窃听大战愈发轰轰烈烈。

“我们也不自由”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

有着在国外游历和工作体验的美国小伙凯文视野开阔,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再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我们同属于一个人类社会,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只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

凯文说:“不错,美国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在世界上做过好事,也干了坏事。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国用武力推翻别国政权,然后成为遭当地百姓反对的占领者。那些地区的国家有不少是政教合一,与美国不一样,不能什么事都按照美国的想法来办。不少美国人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但我认为我们只是人类社会的一员。”

“美国经济还会衰退下去”,凯文眺望着国会山说,“原来我以为我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棱镜’项目曝光后,我感到我们也不自由——我们的邮件会被人看,我们的电话会被人监听。很多事情完全是悖论。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灰色地带”。

凯文说:“我现在有一份工作,有房子住,看到周围有那么多人无家可归,有那么多老兵回国后没有工作,我也很知足。我从大学毕业后,最开始在沃尔玛超市工作,做最苦的工作,每小时才赚7美元,那些失业者的福利平均下来是每小时11美元,拿得比我多,很多人宁愿在家领救济也不愿做苦工。但我想,我身体又没问题,为什么不能从最底层做起?!我现在的工作是每小时14美元,挺好的。”

白领周末打工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永群

8月的巴黎属于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因为大部分巴黎人外出度假了。度假对于信奉“生活第一、工作第二”的法国人是“雷打不动”的事。然而面对经济危机,有些人“被打动了”,减少度假、周末加班、甚至周末打零工,已悄然在一些法国白领中兴起。

记者抵达巴黎后,通过中介先临时租了一套带家具设备的一居室, 周五下班前签了租房合同,起租时间从下周一算起。根据法国租房规定,房客入住前必须验房,通常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房客与房东须在验房报告上签字。房客退房前也要验房,以便据此确定是否补偿房东及相关金额。

周五签约,周一入住,因此验房只能在周末进行。起初中介表示周末找人有点困难,但在记者坚持下最后同意周日验房。

上午10时,记者如约来到所租房屋。开门的是一位高个法国中年男子,礼貌热情,很有教养。与他同来的还有位年轻女士,彬彬有礼。在我到达前他们已经开始工作了,对房屋设施设备逐项检查,非常仔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拿着纸质文件,在上面打钩或作说明,而是记录在平板电脑,必要时还拍照为证。如厨房灶旁的墙壁有被烟火熏黑的情况,他们就拍下来。

他们不是专业的验房专家,而是周末打零工赚外快的白领。男的叫洛朗,女的叫纳塔莉。洛朗说,“在巴黎,像我们这样周末打零工的白领越来越多。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只有辛勤工作才能有幸福生活,尤其在当前经济危机时期,大家必须更加努力。动辄上街游行,解决不了问题,怨天尤人通常是想不劳而获的人”。纳塔莉说,“重要的是要改变劳动观念,过去让我们牺牲度假或休闲时间去工作是很难想象的,现在大家开始直面危机、适应现实了。越来越多的商店员工都愿意周日加班开店,很快周日不开店的旧规陋俗也将被打破”。

学习中国长处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

在比利时工作,记者时常有这样的困惑:很难找到专门研究中国问题、十分熟悉中国事务的欧洲学者。

而比利时人皮埃尔·德福安则是一位不多见的、了解中国、关心中国发展、敢替中国说话的学者。

德福安历任欧委会高级官员,现为欧洲智库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主任。

他认为,欧洲人必须改变对中国的“无知”现状。如果比利时人仅从《丁丁历险记》中了解中国,实在要不得。

德福安时常提到中国模式:“中国情况太特殊,也很复杂。”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也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解决。“当今世界,把任何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放到中国,都不能做出中国领导人现在取得的成绩,没有哪一种领导模式能比中国模式做得更好。”

德福安说:“皮尤研究中心今年曾对中国民众做过一个专业调查。虽然我不清楚中国人的想法,但我相信这个调查结果。80%以上的调查对象对政府表示满意。这说明虽然中国民众会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感到不满,但他们仍相信中国体制优于西方。只要这种信任感一直存在,中国就会保持团结稳定。”

当今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美国社会的不平等日益加剧,公共部门和私人欠债度日,全球影响力式微;欧洲一体化进程因为政治意愿不足处境尴尬。

和平发展使得中国上升为世界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中国的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外界都在重新审视中国。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坚信,“中国发展会变成一种模式”。研究中国模式,学习中国制度的长处,已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艺术远航

本报驻南非记者 倪涛

一个月前,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花店前意外地发现了一位“受伤”的中国兵马俑,它的手部被包扎上了白色绷带。店主肯尼斯·麦克纳马拉告诉记者,几天前,一位顾客对兵马俑十分感兴趣,摆弄过程中不小心把兵马俑的手给摔断了。麦克纳马拉说,他在约翰内斯堡还经营着一家专卖中国工艺品的店,这个“受伤”的兵马俑正是从那边转移到花店来的。这些来自东方的“客人”矗立在花丛中,给花店增添了不一样的吸引力。

麦克纳马拉店里的这些兵马俑工艺品都来自中国宁波的一家工厂,这些工艺品形状大小不一,有20厘米高的小模型、也有高达2米的“巨人”。20厘米高的一套卖500兰特(1兰特约合0.59元人民币)左右,主要客户是南非的中产阶级;2米高的“巨人”价钱直逼9000兰特,目标客户是拥有豪宅的富人。

对于南非人而言,大型兵马俑工艺品最佳摆放位置是在自家的草坪上,既有美化作用,又能在社会治安不容乐观的环境中,满足南非人寻求“守护神”的心理需求;小型工艺品则可以放在客房、书桌等室内环境,是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记者发现,当地诸多连锁超市也在销售兵马俑工艺品,它们的走红也不是没有道理。随着近年来中南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升级,加之今年南非主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中国文化不断为当地人所了解。2014年中国将举办“南非年”,2015年南非也将举办“中国年”。这些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工艺品远渡重洋来到南非,便是两国文化交流的绝佳写照。

牛倌不懈奋斗

本报驻突尼斯记者 孙健

今年6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正值突尼斯旅游的黄金季节。记者驱车两个多小时,前往突尼斯西北部贝加省的杜迦古罗马城市遗址参观。这座拥有1500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古迹,因政局动荡、治安不稳而游客寥寥。一群黑白花牛正在遗址一隅悠闲地啃食着青草。放牧的年轻牛倌有些与众不同:近视镜、双肩包、运动帽、旅游鞋,腰别放牛鞭,手拿照相机。这完全颠覆了穿长袍、围头巾的突尼斯牛倌形象。

眼前的这位时尚牛倌名叫海格尔·穆祖吉,2011年秋毕业于突尼斯迦太基大学,获信息技术专业学士学位。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今年初回到家乡的穆祖吉不得已拿起鞭子,成为大学生牛倌。为多赚钱贴补家用和攒些积蓄,穆祖吉还兼职为一家数字广告公司制作影像资料,因此他放牛时总带着相机。

穆祖吉毕业前曾在突尼斯一家知名电信公司实习,本来可以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搅黄了他的工作。“国家时运不济,60%以上的同学无事可做,一些人已经加入街头政治的行列,向社会宣泄就业无门的不满情绪”。但他认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他打算等手头稍微宽裕时,向亲朋好友借些钱,再到银行贷点款,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一家电脑维修与通信服务公司。不过目前看来,这一愿望的实现难度不小。

大学生牛倌不懈奋斗的品质让记者心生佩服。说话间,刚刚还坦然、开朗,满脸灿烂笑容的牛倌,此刻却沉默不语。他拿出一块馕,打开一包腌橄榄和生菜,边吃边吆喝着牛群默默离开。他挥着鞭子赶着牛,却赶不走内心的苦闷和忧虑。

巧识“鸟粪”骗局

本报驻埃及记者 刘水明

前不久,记者去开罗大学采访“第四届埃及大学生中国诗歌朗诵大赛”,主办方还邀请我担任评委,正当我西装革履,在“10月6日”大桥西侧、艾哈迈德·阿卜杜·阿齐兹英雄街上的汇丰银行楼外等车时,突然,一团鸟粪模样的东西落在我的左前胸上。我抬头四望,只见离我两三米远的一位埃及中年男子一边向我走近,一边从包里掏出餐巾纸,示意要帮我擦衣服,并手指头顶上的大树对我说,他也多次踫到过这种“倒霉事”。看到他一脸“善意”,我严词拒绝了他的“帮助”。因为20年前,我在开罗街头也被这种方式蒙骗过,并损失了装在上衣口袋里的一只钱包,里面埃及镑虽少,但有记者证和驾照等重要证件。所谓“鸟粪”,则是开罗小偷行窃时分散路人注意力的道具——烂菜叶汁加生西红柿泥。

中年男子看到“老外”识破了他的诡计,只得悻悻罢手。20年前,我是在靠近贫民区的苏丹街上被窃财物的,而这次“奇遇”,却在富人聚集的跨国银行门外,只是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我“毫发未损”。但令我气愤的是,那位中年男子与我对视时,竟没有半点愧疚之意,还嬉皮笑脸地朝我做了一个“鬼脸”,转身扬长而去。

大凡在埃及住了一段时间的外国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自从2011年“1·25”革命后,埃及局势动荡不止,街头巷尾,各类无序状态随处可见。中年男子的举动,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现实。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埃及政局趋稳,临时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埃及的秩序、环境和治安状况也在逐步好转,至今已有25个国家解除到埃及旅游的警告。希望有一天,能够像过去一样,自己开车重返西奈半岛,看遍壮美的山山水水。

渔翁艰辛度日

本报驻南非记者 张建波

“看看我今天的收获吧!若喜欢可给你们个好价钱”,水边礁石间一位赤脚的渔民向我们挥手说。

“我叫布吕松,58岁啦,就住在1公里之外,家里好几代在班吉务农”,这位5个孩子的父亲换过鱼饵后,面对湍急的河流陷入沉默。中非共和国的国家危机、工作的困难和养家的艰辛令他无力倾诉,无处躲藏。“运气好时一天能钓上十几条鱼,为家里增加收入,也能余下点给家人吃”,布吕松叹了一口气,“这个季节时常像今天一样和好运无缘,鱼卖不出去又不够吃,就留给妻子和孩子们,我直接睡觉去”,“看那边逆水前行的渔船,我今年也新添了一条那样的,但随后就被‘塞雷卡’(前反政府武装联盟)抢走了,天灾人祸使种地也越发艰难”。

太阳开始落向河的尽头,不远处的石堆中钻出两个瘦小的身影,一样光着双脚,但满脸微笑。“这是我的两个儿子”,布吕松脸上舒展了一些,但随即又布满愁云,“眼看要开学了,家里没钱供孩子们上学”。9岁的小布吕松坐到我们身边,好奇地看着相机,静静听父亲讲话,仍是笑着。“政变、混乱,我见惯了。如果气候、季节与条件允许,我会继续种地、钓鱼,这些都干不下去的话,也只能去寻找别的出路,养活家庭”,布吕松扭头看了眼身旁的爱子,继续说着,“我是文盲,但孩子们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上大学,也当记者”。

虽然没有买鱼,但临别前,我们拿出一支圆珠笔送给小布吕松。布吕松从儿子手中接过笔,表示自己一定会替儿子好好保管。我们将相机套在小布吕松脖子上,帮他举起相机,取向远处的景色。孩子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小手指按下相机快门,笑容让悲伤的小布吕松也柔和了一些。走回市中心方向,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向往美好生活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杨迅

6月,我前往伊朗首都德黑兰采访。提到伊朗,脑海中首先浮现悬而未决的伊核问题,伊朗因为坚持发展核项目,长期受到制裁和孤立,本国人民似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上去伊朗的申请程序较为繁琐,对外国媒体记者的管控颇为严格,让我对行程有了种种担忧。

但是,辗转到达德黑兰后,我对伊朗有了更确切的认识。总统大选在即,但德黑兰街头秩序井然,街道绿树成荫,商铺精巧美观,路人神情轻松。

伊朗民众为人淳朴,思想开放,虽然外媒记者的身份较为敏感,但不少人乐意接受采访。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都拉着我谈论他们对伊朗政局的看法,对心仪总统候选人的支持,对新领导人的种种诉求,让我有些出乎意料。但回头细想,一切却又在情理之中。

不少民众表示,他们不太关心伊核项目的进展,只希望新总统鲁哈尼能解决好就业和通货膨胀等较为突出的民生问题,缓解因为制裁造成的物资短缺和生活不便,未来能够过上更加理想的生活。

鲁哈尼获胜消息传出的当晚,我所在酒店外的大街上出现了长时间交通堵塞。车灯将整条大街映成了灯火的海洋,几乎所有车辆都在不停地鸣笛,汇成了一曲别具韵味的合奏,似包含了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大量伊朗民众来到街头狂欢庆祝,有人播放音乐跳起了集体舞,不少妇女也加入了庆祝的行列。

德黑兰大学学生沙赫伯告诉我:“设想一下,无论伊朗在核方面有多大的进展,如果大家都填不饱肚子,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位手持金钥匙模型的当地人向我表示,因为鲁哈尼强调变革,政策较为务实,更加关注民生需求,伊朗人民感到了希望。“我们相信他有解决问题的钥匙,能开启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

图片说明:

图①:南非约翰内斯堡工艺店里大大小小的兵马俑工艺品。

本报记者 倪涛摄

图②: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展11月26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

本报记者 孙天仁摄

图③:布吕松和他的儿子在一起捕鱼。

本报记者 张建波摄

图④: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沙巴阿战火现场。

本报记者 焦翔摄

图⑤:墨西哥小朋友在2013年秋季中国文化节上学习中国书法。

本报记者 姜波摄

图⑥:9岁的娜比拉·莱曼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控诉美国使用无人机。

本报记者 李博雅摄

图⑦:目前陈旧的英国火车。

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视觉统筹 刘慧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