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热情不可减(权威论坛)

2013年10月11日08:37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
  制图:蔡华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2013年秋季年会将于10月11日至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控制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是本次会议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5年之后,国际金融体系相关改革进展如何?一度呼声很高的改革是否已变得有些沉寂?新兴市场国家又当如何应对?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进展,但并未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无形中凸显了美元的重要国际地位,强势美元回归阻滞了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持续探讨兴趣;世界经济发展低迷,各国央行更看重促进经济复苏,降低了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强烈需求和热情

  国际金融危机之初,提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意义堪比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取得一定进展:被纳入全球治理框架改革日程,国际上形成了改革的氛围和基本共识,出现了几种改革方案或思路,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份额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初期很高的呼声逐渐变得有些沉寂,背后有4方面的原因。

  一是任何危机治理的经验探索大都是病急乱投医,行动上先易后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引致诟病的,是充斥美国市场的过度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与“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体系相连的市场复杂交易,以及监管不力等。而人们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病,这样需要全球综合治理的深层次、制度性原因的认识迟滞。而且,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关改革触碰起来难度较大,甚至一时难以决定改革方向,其结果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二是全球经济金融力量对比变化影响人们的判断。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初,处于危机之中的美国,其经济和美元都显现颓势。然而,一旦美国经济逐渐向好,美元指数上攻,市场便恢复了对美元的仰望,巩固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旦收紧,便会影响金融市场和他国金融货币秩序,这无形中凸显了美元的重要国际地位。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时不时“王者归来”,阻滞了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持续探讨兴趣。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低迷,发展中国家市场波动增速减缓,各国纷纷转向促增长、调结构、去杠杆、降债务,也降低了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强烈需求和热情。事实上,各国央行更看重促进经济复苏,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诉求让位于经济复苏等基础性问题。

  三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也并不必然就是一种稳定状态,而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多极化尚难形成。目前,欧元危机自顾不暇、唯求平稳;东亚货币区还只是一种设想;金砖国家正在组建开发性金融机构,货币联系不够紧密;中国经济正在升级转型,人民币正在实现国际化的征途上。国际货币体系一超多强局面并未形成,反而越来越呈现美元一超独大,多强不强的格局。

  四是有关国际组织的改革取向转换。IMF接受亚洲金融危机政策应对错误的教训,更积极关注于对欧元区危机和金融危机重灾国的救助方案。美国冷对货币体系改革呼声,声称货币政策“首先考虑美国国内需要”,主张让市场来“决定”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国提出全球经济“再平衡”诉求以及对IMF增资份额调整的不合作态度,都转移和影响了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渴望和预期。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建立

  目标不是取代美元地位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而是成为全球储备货币集团中的一员,提升在国际货币制度和金融管理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把官方互换引导至市场交易,注重扩大人民币的市场需求;把扩大内需、境外推出人民币和外储多元化运用相结合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通过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可以降低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制度和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获得对自身和外部金融环境把控力的升级。不过,难度显而易见。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多国的货币互换、不久前中国宣布在上海自贸区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等等都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长足进展。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世界货币体系的新架构做出与大国经济体量和政治作用相符合的应有贡献。如同国内经济社会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一样,推动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体系也需要顶层设计。

  首先,必须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并不是要取代美元地位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而是成为全球储备货币集团中的一员,增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比例,提升在国际货币制度和金融管理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充实和促进。为此,人民币首先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的构成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走向新阶段的标志。

  第二,在继续有序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延展、丰富官方双边货币兑换,把官方互换引导至市场交易,注重扩大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开拓境内外离岸市场,培育与其他储备货币相匹敌的金融市场交易规模。

  第三,从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战略高度推进国家外汇储备的制度性、战略性运用,实施 “类‘马歇尔计划’”,把扩大内需、境外推出人民币和外储多元化运用相结合,更灵活生动地开拓两个市场,运用两种资源。

  最后,现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的基本可兑换,即经常项目和长期资本收支开放。如能创建起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特色货币可兑换理论,将给人民币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奠定进一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未来储备货币有可能在国际货币多元化进程中出现

  将SDR培育成为超主权货币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进一步扩大SDR 定值货币篮中的货币种类,吸收中国人民币和其他金砖国家货币加入;IMF改革没有触动美国核心利益,新兴市场国家应进一步推动IMF改革进程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将特别提款权(SDR)培育成为超主权货币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目前SDR的定值货币篮中只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4种货币,显然缺乏足够的代表性,IMF 应该进一步扩大SDR 定值货币篮中的货币种类,吸收中国人民币和其他金砖国家货币加入,并进一步扩大SDR的市场使用。

  IMF并未对国际货币多元化给出明确的框架,简单说,国际货币多元化就是在金融市场上扩大可兑换货币的供给;在此进程中,或许能够融合创造出全新的统一国际货币。

  IMF作为全球货币和汇率制度的管理中枢和危机应对的救助机制,其战略和政策取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新兴市场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理应获得更高的份额与投票权。实际上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得到的增加份额是欧洲国家让出来的,并未触动美国核心利益。IMF主要管理岗位被美欧国家占有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美国的一票否决权也并未改变。因此,中国应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起,继续推动IMF的进一步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成功有赖于三大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和为制定规则而进行的联合努力;美欧中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货币博弈;IMF作为全球货币汇率管理中枢作用的新觉悟。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和谐战略研究联盟理事长)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1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杨牧、邓志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