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叙利亚为什么成了大国角力场(国际视野·聚焦)

余国庆

2013年09月09日05: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叙利亚为什么成了大国角力场(国际视野·聚焦)

  2013年9月7日,美国多个城市举行“反战”游行,要求国会否决军事打击叙利亚的提案。 
  人民视觉

  1994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叙利亚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进行会晤,双方就中东和平进程进行了讨论。
  资料图片

  2013年8月,叙利亚东部城镇戴尔泽尔的居民开始撤离。
  人民视觉

  2012年1月,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停靠在叙利亚塔尔图斯港。
  人民视觉

 

  一场迷雾重重的化武事件,使得持续两年半的叙利亚危机走到了岔路口。连日来,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指责叙利亚政府动用化武跨越了“战争红线”,不断鼓动对叙动武。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上,与会成员国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分歧依然严重。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人们不禁要问,叙利亚政府为何成为美国的“眼中钉”?一直反对对叙动武的俄罗斯是否会支持叙政府到底?叙利亚周边形势复杂,有的国家加紧备战防战,有的落井下石,有的渲染开战“后果很严重”。叙利亚危局,正在成为塑造中东国际关系新版图的试金石。

  中东由于地缘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叙利亚虽然不是中东大国,但却地处中东核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处于连接西亚、非洲、欧洲的东西方要道。这里曾是古代商业中心和战略要地,北部沿海商业城市阿勒颇曾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西端重要的陆上终点。

  由于地处战略要冲,历史上诸多帝国都把控制叙利亚及周边地区作为战略目标。在叙利亚历史上,既有阻断十字军东征的显赫一幕,也有长期藩属奥斯曼帝国的憋屈境遇。一战结束后,法国取得了对叙利亚的委任统治,直到1946年叙利亚才获得完全独立。

  冷战期间,美苏争夺中东势力范围,叙利亚是苏联在中东少有的盟友之一,美叙关系非常冷淡

  美国和叙利亚早在1946年就建交了。冷战时期,中东形成了美国扶持以色列,苏联支持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的对抗格局,叙利亚成为美苏争夺中东势力范围的“前线国家”。由于阿以冲突主导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美国与叙利亚的关系总体非常冷淡。

  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后,叙利亚不仅成为苏联重要的政治盟友,而且两国在军事、经济、商业等领域形成了密切联系。1971年,叙利亚将塔尔图斯港对苏联海军开放,为其提供后勤服务,这是苏联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海军驻泊点。1974年,叙利亚同意将塔尔图斯升格为苏联海军的正规海外基地,这也是苏联在海外第一个正规海军基地。冷战时期,叙利亚的外来军事援助、军事装备和武器采购主要来自苏联。苏联的军事顾问、教官常驻叙利亚,对叙利亚与以色列的作战提供各方面帮助和支援。1980年叙利亚和苏联签署《友好合作条约》,两国战略合作关系达到顶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迫从中东战略后退,大规模减少了对叙利亚军事和经济援助。但现在,塔尔图斯港仍然被俄罗斯租用,是目前俄罗斯设在除独联体国家外的唯一带有军事性质的后勤补给基地,是俄罗斯在地中海的唯一立足点。对俄罗斯来说,保留该基地对于遏制北约东扩、应对中东地区冲突及极端主义威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冷战结束后,美叙关系一度大为改善。“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诉求发生变化,叙利亚被视为 “恐怖主义国家”,美叙关系彻底交恶

  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中,叙利亚被认为是中东实现全面和平的关键国家。

  冷战时期,美国民众对美叙关系的记忆,最津津乐道的或许是1974年时任国务卿基辛格不辞辛劳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的“穿梭外交”:在长达34天的时间里,基辛格飞行41次,主要是在大马士革与耶路撒冷之间,促使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脱离接触协定,奠定了此后几十年叙以边界相对平静的格局。1974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叙利亚,成为首位出访大马士革的美国总统。美国国务卿和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访问叙利亚,显然是因为叙利亚是实现中东和平一个绕不开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苏联势力大踏步从中东撤离,美国在中东的对手发生变化。1990至1991年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期间,叙利亚站在美国及海湾阿拉伯国家一边反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叙美关系大为改善。

  1994年10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叙利亚,这也是尼克松总统到访20年后第二个访问叙利亚的美国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东推动阿以和谈以及主导反恐战争,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两个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叙利亚一度成为美国中东政策考虑的重要对象。

  “9·11”事件后,由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诉求发生变化,不久就把叙利亚视为其在中东的对手。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后,美国一方面视叙利亚为中东实现和平离不开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对叙利亚干预黎巴嫩事务以及支持真主党及哈马斯的行为大为不满。叙利亚则对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一味偏袒以色列持强烈的批评立场。虽然埃及、约旦已经通过和谈与以色列实现和平,但叙利亚、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和谈多年来僵持不动,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问题成为叙以和谈的核心问题。叙利亚指责美国支持以色列占领叙利亚领土,对美国推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和谈不冷不热。

  “9·11”事件发生后的次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曾致电美国总统布什表示慰问,表态支持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但双方在定义恐怖主义等问题上很快产生分歧。2002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邪恶轴心”的概念,把当时中东地区包括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在内的国家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政权”。2003年4月13日,美国不满叙利亚反对美国以反恐为由对伊拉克动武,布什总统就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声称,“我们相信叙利亚拥有化学武器”,并威胁称,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叙利亚。第二天,美国对叙利亚的定义从 “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变成了“恐怖主义国家”,表明美国对叙利亚的立场发生根本变化。2003年12月12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对叙利亚实施制裁的《叙利亚责任及黎巴嫩主权法》,美叙关系彻底交恶。

  2011年3月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美国把这场危机视为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机会。不久,美国和西方国家呼吁巴沙尔必须下台。2011年8月,美国宣布对叙利亚实施单方面制裁。2012年2月,美国撤离了驻叙大使和使馆人员。此后,美国不断向叙利亚政府施加压力,并加大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支持。2012年12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国承认“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为叙利亚人民的代表,标志着美国孤立巴沙尔政权的努力进入新阶段。

  叙利亚问题不仅事关俄罗斯在中东的实际利益,而且关系到其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俄罗斯不会轻易为西方对叙利亚动武提供通行证

  叙利亚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强硬立场世人关注。俄罗斯担忧叙利亚一旦政局变故有可能改变亲俄罗斯的立场,对俄罗斯利益造成损失。因此,俄罗斯一直主张通过叙利亚国内政治和解解决危机,反对西方贸然动武介入。

  在2011年10月、2012年2月和7月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对叙利亚制裁的决议表决中,俄罗斯与中国一起3次投了否决票。对俄罗斯来说,叙利亚问题不仅关系到俄罗斯在中东的实际利益,而且关系到自己的大国形象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因此不会轻易为西方对叙利亚动武提供通行证。

  2013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态:“如果能证明大马士革确实对叙利亚人民使用了化学武器,俄罗斯将不排除对联合国惩罚性军事打击叙利亚的决议表示支持”。此话被外界解读为俄罗斯对叙利亚的立场开始发生变化。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普京的这一表态是有背景和条件的。普京是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说这一番话的,要旨是在会前向外界释放俄罗斯愿意与国际社会一起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善意,以便为会议营造宽松的气氛。

  普京说有可能支持安理会惩罚叙利亚的决议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证据表明叙利亚政府军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二是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制裁叙利亚的决议。实际上,如果俄罗斯不投赞成票,安理会的决议也通不过。因此,普京说的话是软中带硬,话里有话,显示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仍然没有变化。果然,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正式会场之外,普京在与奥巴马单独会见时就表示,“如果叙利亚遭到军事打击,俄罗斯将继续向其提供援助”。然而,有分析认为,如果叙利亚政府被确认动用化武,俄罗斯在叙利亚危局中的立场仍然可能变动,俄罗斯置俄叙关系于俄罗斯和美国与西方大国关系之上的可能性并不大。

  叙利亚周边国家如土耳其、沙特、卡塔尔等国也不失时机地想把巴沙尔政权赶下台,中东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停滞以及中东政治动荡的加剧,叙利亚成为中东矛盾的聚合点以及各方利益的交汇处。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把政局演变的导火线引向叙利亚,叙利亚周边国家如土耳其、沙特、卡塔尔等国也不失时机地想把巴沙尔政权赶下台,而叙利亚在中东的孤立处境,有多方面原因。

  叙利亚独立后不久就遭遇了第一次中东战争。虽然从理论上说,1949年与以色列签订的停火协定与1974年签订的战场脱离接触协定仍然有效,但国家的发展长期处于战争压迫状态。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以叙利亚“发展化学武器”、“支持恐怖组织”等名义制裁叙利亚,都大大限制了叙利亚的国际活动空间,使叙利亚没有很好地融入全球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潮流中去。

  自上世纪60年代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简称复兴党)在叙利亚执政以来,叙利亚的政党政治一直受制于复兴党的执政理念。叙利亚复兴党自1947年成立时就宣布自己具有阿拉伯性质,公开声明代表所有阿拉伯民族。复兴党党章规定,该党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其任务是复兴阿拉伯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但战后阿拉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拉伯统一早就不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潮。而叙利亚的政治和外交一直拘泥于复兴党的理念。1958年叙利亚主动投怀送抱,与埃及组成国家联盟,最终昙花一现。为了争夺复兴党的正宗地位,叙利亚长期与同样信奉复兴党理念的伊拉克不和,并在长达8年的海湾战争中支持伊朗。因此,复兴党主导的叙利亚外交,在中东舞台上长期处于少数派或反对派阵营,大大压缩了叙利亚的国际关系空间。

  此外,叙利亚在中东的国际关系舞台上很大程度受制于“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小三角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叙利亚又和被美国和西方国家列为“恐怖组织”的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关系密切,而这两个组织背后都有伊朗支持的因素。除了伊朗与黎巴嫩,叙利亚在中东真正的朋友并不多。这也是叙利亚危机爆发后阿盟与欧盟国家很快对巴沙尔当局进行打压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和叙利亚周边邻国对叙动武各怀心思。法国潜心构造“地中海联盟”,在叙利亚问题上希望重温当年宗主国的荣耀。近年来财大气粗的海湾产油国,出于对叙利亚执政的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阿萨德家族的不满,不断向叙利亚施压,并且成为倒巴沙尔的主要地区力量。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以逊尼派为主的海湾国家想乘势打击叙利亚和伊朗的什叶派势力。以前和叙利亚关系一度不错的土耳其,一直想在中东树立“土耳其模式”,主导中东地区事务,同时为了拉近与美国及欧盟关系,不惜对叙利亚以邻为壑。海湾产油国与土耳其对巴沙尔政权的态度,显示中东地区内部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叙利亚大事记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成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1949年7月叙利亚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1958年2月,叙利亚和埃及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叙利亚退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3年,叙利亚发生军事政变,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上台执政,苏联和叙利亚新政府签署经济、技术、军事合作协定。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动“六五战争”,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被以军占领。

  1973年10月,叙利亚联合埃及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斋月战争”,后在基辛格“穿梭外交”调停下,1974年5月叙利亚与以色列签署脱离战场接触协议。

  1990年8月,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叙利亚加入美国阵营,参加了美国领导的海湾战争。

  2000年哈菲兹·阿萨德去世,巴沙尔·阿萨德继任总统。

  2011年3月,受突尼斯、利比亚、埃及政局动荡影响,叙利亚国内爆发冲突,不久西方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向巴沙尔政府施压,要求巴沙尔下台,叙利亚政局危机由此蔓延。

  2011年11月2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外长会议决定,立即对叙利亚实施制裁。

  2012年2月至3月,意大利、法国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以及美国、土耳其、欧盟、非盟等分别发表声明,宣布召回驻叙利亚大使。

  2012年2月23日,联合国任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为叙利亚问题特使,同年8月2日,安南宣布辞去这一职务。同月27日,联合国任命阿尔及利亚资深外交官卜拉希米担任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叙利亚问题特使,以接替即将离任的安南。

  2012年6月30日,在日内瓦举行了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会议。

  2012年12月11日,美国承认“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为叙利亚人民的代表,标志着美国孤立巴沙尔政权的努力进入新阶段。

  2013年6月16日,埃及总统穆尔西正式宣布,终止与叙利亚的外交关系。

  2013年8月23日后,西方媒体和美国发布有关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报道和报告,对叙利亚动武呼声渐起。

  本版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赵纲)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