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邦波朗村村民为防止海岸侵蚀而建起的竹堤坝。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这座竹桥通向大海,踩上去咯吱作响。透过缝隙往下看,小螃蟹和滩涂鱼在湿软的泥土地上欢快地爬来爬去。竹桥两旁,是成片的红树林。树枝上悬挂着写有“海洋生命源于海岸树林”等字样的牌子,粗大繁密的树根“咬”进水中,林中不时传出清脆的鸟鸣声。在竹桥上继续前行,只见一大片竹子搭建的堤坝立在海中,围出了一大片泥土地。这是本报记者日前在泰国夜功府邦格镇邦波朗村看到的景象。
村长威素指着不远处一方泥土地说:“现在,海岸线已经向外移到了更远的地方!”据他介绍,过去20年里,邦波朗村一直饱受海岸侵蚀的困扰。村民们在海边种植的小树承受不了大风的摇晃和海浪的冲刷,很快就消失了。由于没有树林的保护,沿岸的土壤不断流失,岸边民宅受损,村里80户人家中有11户被迫迁移。
记者看到一些水泥桩插在海水中。这是被海浪卷走的几座民居的基脚。在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瓦信对记者说:“一座好端端的房子,建成不到三四年就被冲坏了。海浪的力量太大了。”
为了解决海岸线受到海水侵蚀的难题,威素带领村民们到附近的龙仔厝府和北榄府取经。龙仔厝府考坎区在海里修建竹堤坝保护海岸线的做法,让他们眼前一亮。2008年9月,邦波朗村的村民们开始在海中搭起成排的竹篱笆作“堤坝”。3个月后,村民们又在竹堤坝后面种上了红树林。“有了竹堤坝,海浪对海岸的冲刷有了一个缓冲区,还可以在竹堤坝后面形成足够的沉积物,这样红树苗的种植就不成问题了。”威素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为什么要选用竹子来修建堤坝?”记者问。威素笑着回答说:“用混凝土、沙袋修建的堤坝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用竹子建堤坝,对环境的影响最小。竹子比其它材料便宜很多。而且,村民们自己动手制作也不难。这是我们真正的乡村智慧。”
威素告诉记者,修建1千米长的竹堤坝大约需要800万泰铢(1元人民币约合5泰铢)。以前,他号召村民集资买竹子。现在,村里得到泰国自然资源保护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每年能够筹集500万泰铢的资金。
用竹子作建堤坝的材料,不足之处是使用寿命只有三四年,村民们每隔几年就要搭建新的竹篱笆。威素说:“高大的竹子有2米插在土里,3米露出在水面上,水里的那一段容易被海水冲坏,土里的这一段可以维持几十年。我们每建起1千米的堤坝,就有4.5万根竹子留在土里,它们可以把堤坝保护得很好!”
威素介绍说:“有了竹堤坝的保护,种植的红树林容易成活。只需5年,种下的树木就长大了。我们再向前修建竹堤坝,树林逐渐向海里延伸。就这样,我们一点一点地获得了更多土地。”
“每年,村民们花4个月时间修建竹堤坝,其他时间用来维护红树林。”威素告诉本报记者。从2010年起,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和游客来到这个村里,帮村民们植树。现在,红树林的面积已经增加到了300莱(1莱约合1600平方米)。2011年,邦波朗村的防止海岸侵蚀的做法开始在邦格镇的另外4个村推广。
本报记者乘坐小渔船来到海里,见到了村民阿桑和他的同伴大半个身子泡在水里,正用手托着一个铁笼子缓慢地向前游。阿桑把铁笼子高高举起,掀开盖子,里面竟有上百只鲜活的小螃蟹(见小图,本报记者 暨佩娟摄)。阿桑高兴地说:“建竹堤坝真是个聪明的主意,不仅保住了沙土,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鱼、蟹和贝类动物到竹堤坝附近生活。现在,我们每次都能抓到更多的螃蟹!”海洋生物增多,可以为捕鱼为生的村民带来更多收入,周边的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好。
“现在,村里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再也没有人搬出去了,许多已经搬走的村民又搬了回来,”威素满意地说,“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一起工作,形成了友爱互助的社区。我们可以告诉我们的孩子,共同工作有多重要!这是我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泰国是东南亚典型的滨海国家,其海岸线长达3148千米,沿海地区约有1200万人口。由于海水的侵蚀,泰国的海岸线正在缩减。比如,在安达曼海沿线,包括普吉、甲米等5个府的部分海岸线以每年超过5米的速度被侵蚀,6个府的部分海岸线以每年1到5米的速度被侵蚀。目前,在泰国湾的所有沿海府,从平地到红树林,从旅游景点、工业园区到居民区,都已经被海水侵蚀。泰国自然环境与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颂斋说:“有些人把海岸线受到侵蚀归结于气候变暖等自然原因。事实上,人类对沿岸植被和地貌的破坏,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目前泰国对受侵蚀海岸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刚刚起步,只有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生态平衡。”
(本报泰国夜功府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