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艰难的蜕变(记者观察)

——探访巴西贫民窟改造工程

本报驻巴西记者  颜  欢  王海林  丁  刚

2013年07月04日08:09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为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一名男子光着上身站在自家屋顶,从他所在位置放眼望去,满目都是贫民窟。 
  人民视觉

  图为巴西里约热内卢桑塔特雷莎贫民窟的青少年在表演合唱。 
  曾 韵摄

  “身处上帝之城,你要么做个老实人被抢劫,要么做个歹徒等着被枪杀”,反映巴西贫民窟生活的影片《上帝之城》里的这句话,正是千千万万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曾经的命运。但是,贫穷并非命中注定。记者日前在走访贫民窟时发现,伴随着2014世界杯和2016奥运会的临近,巴西雄心勃勃的贫民窟改造计划开始显露成效

            

  葡萄牙语中,贫民窟被称为“Favela”,本是北部草原上漫山遍野且生命力很强的灌木。不需更多解释,初次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外国人,很快就会理解其中的含义。

  巴西有3700万家庭,其中300万家庭生活在贫民窟

  那些遍布在这座大都市中的贫民窟,如同大片大片的灌木丛,从一座座青翠欲滴的山峰下不断向海滨蔓延,直到被那些高高耸立的现代化楼房隔断。这座山海相连的城市在夜空下特别美,但在阳光照射下,星罗棋布的贫民窟就犹如美丽脸庞上的黑斑,让人扼腕。

  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给出的定义,贫民窟是指50户以上的人家聚居在一起,房屋建筑未经规划、无序自行建造,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必要卫生设施的居住区。巴西有3700万家庭,其中300万家庭生活在贫民窟,1100万家庭缺少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85%的贫民窟人口生活在大城市,尤以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最为突出。

  本报记者日前走进里约的维迪加尔贫民窟。这里的居民大约有1.28万,论规模,在有500多个贫民窟的里约算不上什么,但它距离老的富人区莱布隆步行只需30分钟。

  同里约大多数街区一样,这里也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小商店、美容室、洗衣房等连成一排,巴西著名的快餐连锁品牌Bob’s也在这里开设了分店。盘山公路两旁是紧紧挤在一起的高高低低的自建住房,墙面涂有各种色彩。不时可以看到装着水泥、建材的小货车经过,路上碰到的一些当地居民友好地向记者打招呼。

  贫民窟中破旧的房屋占“主导地位”,在歪歪斜斜的房屋间是密密麻麻、有粗有细的黑色电线。一位路过的居民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家庭大多六七口同住一室,有些穷人只能用铁皮和木板搭建临时的简易房,狭窄得连伸展双臂都很困难。

  黑帮的进入,使大量贫民窟变成了犯罪者的天堂

  19世纪末,随着巴西奴隶获得解放,来自非洲的移民及其后代拥有了在里约的定居权。他们用木板、泥土等,在当时还是城郊的基督山下建起了随意搭建的矮房,这便是最早的贫民窟。随后的100多年里,又有不少来自非洲的移民在这里扎根。

  20世纪下半叶拉美经济腾飞,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超过10%,创造了“巴西奇迹”。大批乡村农民涌入城市,成为贫民窟的新居民,而来自南美和非洲国家的移民也卷入了这一移居潮。

  大规模的急速城镇化,使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同步提升,而居住迁移及相关土地法规的滞后,再加上政府对城镇化管控能力的低下,最终使得贫民窟的发展变得无拘无束。黑帮的进入,使大量贫民窟变成了罪犯的天堂。2008年,里约州政府派出“社区维和警察”,进驻了黑帮活动猖獗的几个贫民窟。“那是一场血战,尤其是在狭窄小巷中对贩毒团伙的搜捕,如同惊险大片中在地堡暗道激战的场景。我们随时有可能被从某个角落射出的冷枪击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警官向本报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

  罗西尼亚贫民窟位于里约南部,总面积达86.5万平方米,有近7万居民,号称整个南美,甚至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在巴西警察2011年11月发动清剿之前,罗西尼亚曾被视为该国毒枭的主要据点。“流弹飞啸而过这样的场景,这里的居民早就见怪不怪,这也是为什么最初我们并不接受警察的原因,总觉得他们似乎并不在乎我们的死活。”当地一位名叫胡戈的居民对本报记者说起几年前政府派警察进入时的感受。

  本报记者近日观看的一部电视专题片,讲的就是警方最近采取的一次行动。片中的武装警察端着枪,小心翼翼地在曲折迂回的巷道中挨门挨户地搜索着罪犯。巴西媒体几乎每周都有相关搜捕行动的报道。据报道,到目前为止,警方已经完全控制了里约33个最重要的贫民窟。

  巴西政府将贫民窟改造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巴西政府对贫民窟的改造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主要通过动迁来实施改造。巴西政府对一些违规建筑采取了一律拆除的措施,并将贫民窟的居民转移到离市区较远的地区居住。由于新居住地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及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担,结果这一轮改造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巴西政府决定将贫民窟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如铺设供水与污水管网、建造基本的卫生服务设施等。但由于投入不够,改造范围也很有限。进入21世纪,贫民窟已经严重影响城镇化进程,猖獗的犯罪活动极大地扰乱了社会治安。

  巴西劳工党上台后,政府开始实施更为全面、长远的贫民窟改造计划,采取了派驻警察、建设廉价房,以及通过为居民提供合适工作机会等措施,使贫民窟成为新的社区。

  巴西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法比亚诺对本报记者说,2003年,时任总统卢拉提出了“零饥饿”计划。“零饥饿”不仅要解决穷人的温饱,更要帮助穷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阻断贫困的代代相传,使贫困家庭通过政府的救助提高脱贫能力,进而融入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这也是劳工党后来推出的一系列改造贫民窟计划的基本纲领。

  2003年,巴西政府推出了“第一次就业计划”,该计划是专为15—24岁、第一次就业的低学历青年准备的,这些青年大部分生活在贫民窟。2008年,巴西政府推出“第一次就业计划”的升级版,即“帮助青年就业计划”。2011年,罗塞夫总统又提出“无贫困”计划,誓言要在其任期内使1650万人摆脱赤贫,集中力量使穷人能掌握保证生活经济来源的一技之长。

  2007年,巴西联邦政府开始实施为期4年的“加速发展计划”。巴西城市部全国住房秘书处负责人米尔纳·查韦斯告诉本报记者,贫民窟改造是该计划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供水与污水管网的铺设、道路建设、住房改造和环境修复等,同时还要提供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

  如今,巴西的贫民窟开始出现变化。巴西城市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共投入资金290亿雷亚尔用于改造工程,实施项目建设1000多个,约240万家庭受益。6月6日,罗塞夫政府再次拨款26.6亿雷亚尔专用于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基础设施建设。最近10年里,巴西已有4000多万人脱贫,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就来自贫民窟。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经过多年的改造,目前巴西贫民窟已经有88.3%的住户通了自来水,99.7%的家庭有了电,97%的家庭有电视,94%的家庭有了冰箱,55%的家庭有手机,12%的家庭有电脑。一些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的垃圾收集和污水排放覆盖率也有较大的改善。

  让贫民窟居民居住合法化,是改造工程的重要内容

  米尔纳介绍,当政府发现无法使那些在“公共”且无人占用的土地上建房生活的贫困人口迁移时,便开始采取另一种做法,即对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进行登记,发给他们房产证,并依此划分街区,编制门牌号码。从此,贫民窟里的居民第一次有了地址,有了办理银行卡、保险等金融和其他社会服务的身份证明。

  法比亚诺对本报记者说,贫民窟改造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让那里的居民的居住合法化。改造计划由巴西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开展,土地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从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中支付,通过公开招标改造贫民窟,而改造好的房屋,贫民窟居民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获得所有权。

  “社区维和警察”官网的报道称,里约房地产管理部门预计,将有1.8万多个家庭会拥有自家房屋的所有权证明。今年73岁高龄的玛丽亚女士,在阿莱芒贫民窟已度过50年时光,如今与三个子女、两个孙女和四个重孙辈儿的孩子住在一栋年代久远的房子里。去年11月,她收到了政府发给她的所住房屋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证明。“这真是一个恩赐!我的重孙子们将在一个不同于我那时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玛丽亚激动地说。

  在维迪加尔贫民窟,偶遇的当地居民埃迪森对本报记者说,近两年这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修建房屋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贫民窟大多建在山上,有的还依山傍海,景色秀丽,许多有钱人也开始在这里置地建房。埃迪森就是一位“外来户”。这位乌拉圭裔的贫民窟居民,曾在世界上很多城市居住过,最后和巴西妻子定居在了里约,买下这里的一幢临海小楼。

  像埃迪森这样的,大概算作是贫民窟里掺杂进的“沙子”,或者也算是先富起来的居民。而贫民窟中的大多数居民仍然是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的,更有很多家庭挤在狭小而简陋的房屋中,生存状况十分艰难。

  这里的居民似乎对外来者有一种天然的戒备心理。在山顶开了一家小便利店的维克多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还算不错,贫民窟已经有了社区的样子。不过,商人和地产开发商看中了这里依山傍海的好位置,想要在这里发展旅游业、建高档住宅,我们不反对,但别强占我们的房子和土地。”

  让贫民窟年轻一代接受教育,是巩固改造成果的关键

  6月26日,本报记者在里约热内卢的示威中看到,近万名维迪加尔贫民窟的居民沿“两兄弟”山一路示威游行至富人区莱布隆,他们高举“给我们教育”、“改善生活”的标语,呼喊的大部分口号都与教育相关。巴西文化部部长马尔塔近日也撰文表示,巴西的贫困人口需要的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

  作为巴西贫民窟改造计划的主要负责人,米尔纳认为,巴西贫民窟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主要有违规占有土地、自建房屋易受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居民不能享受到医疗教育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等,不过,让那里的年轻一代接受基本的教育,是巩固改造成果的关键所在。

  法比亚诺告诉本报记者,巴西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发放救济金时提出了一些条件。比如,被资助家庭必须保证孩子上课的出勤率。政府同时还投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便让更多穷人有机会找到工作,改变生活现状。

  从2010年起,里约政府开始实施贫民窟的基础建设规划,除了通水、通电和开始收集垃圾之外,还建立了不少幼儿园,当年就接受了千名6岁以下的儿童,同时还建立了两个固定和数十个移动的社会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卫生、医疗、住房、贷款和教育等社会保障的解决方案。

  但是由于贫民窟人口的庞大,目前贫困人口的受教育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2011年的数据表明,在一些贫民窟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还不到1%。“中断贫困的传递,必须加大对贫民窟居民后代的教育投资,这也是巴西政府下一步要努力去做的事情。”米尔纳说。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4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郑青亭、邓志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