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的贝鲁特橄榄湾,红霞满天,光影迷人。湾里静静停泊着上百艘豪华游艇,与远处城市的灯光交相辉映,宛如镶嵌在地中海东岸的颗颗宝石。黎巴嫩人悠闲地漫步于海湾栈道,一大块草坪上还在举行露天婚礼。一对年轻情侣请笔者为他们合影,小小的取景框里,是他们甜蜜的表情,以及黎巴嫩无愧于“中东小巴黎”美誉的浪漫风情。
然而,从贝鲁特出发,向南或向北,不出几十千米,却是完全不同的图景。北部城市的黎波里,爆炸与枪战已持续数月,政府军与安全部队最近不得不向冲突两派的火力点开火,以制止冲突。南部城市赛达,数天前造成上百人死伤的萨拉菲派武装与政府军冲突后,一直气氛紧张。这些冲突,有的是根深蒂固的教派分歧、家族纷争,有的却是言行过激或流言蜚语招致的血案。在周边国家局势动荡、地区安全形势下滑的背景下,黎巴嫩变得“易怒”了。
首都贝鲁特周边的地区几乎都陷入了冲突泥沼,安宁与暴力仅一步之遥。黎巴嫩真主党日前称,该组织武装介入叙利亚,是为了阻止战火向黎巴嫩蔓延。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分析认为,黎巴嫩局势的动荡是邻国叙利亚教派冲突的反映。
黎巴嫩曾是一个被宗教派别深深撕裂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持续15年的内战,造成10余万人死亡。《塔伊夫协议》签署后,黎巴嫩短暂走出战争阴霾,国内的政治、宗教与民兵派别在实际人口比例基础上的权力分配方式,为化解教派冲突提供了新思路,也打破了“多宗教国家无法在中东持久存在”的魔咒。然而,邻国危机的外溢,大国政治的博弈,国内日趋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教派、家族间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再次让黎巴嫩的和平面临严峻考验。
橄榄湾畔,两座千疮百孔、满是弹痕的老楼突兀地矗立在现代化楼宇中间,显得格外刺眼。入夜,昏暗的灯光从破损的窗户中透射出来,宛如哀悼逝者的烛光,传递着凄凉。在贝鲁特市区,这种历经战火却不再修复的楼房有很多,它们矗立在现实生活中,时刻提醒民众不忘战争的血泪历史,警示世人不要重蹈覆辙,再陷泥潭。
飞往贝鲁特的航班上,小孩子尤其多,很多旅居海外的黎巴嫩人希望孩子能够回到祖国长大。然而,一下飞机就面对的严格安检,街头上时常出现的装甲车与荷枪实弹的军人,令这些父母们踌躇。黎巴嫩的安宁已经岌岌可危,它面临着抉择的考验,理性抑或冲动,和解抑或冲突,发展抑或倒退……危机的暗潮在橄榄湾的浮光掠影下涌动,饱经战祸的民众再也不想战争重演。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3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