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俄罗斯科学院向何处去?

2013年07月02日13:14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莫斯科7月2日电 (记者 刘旭) 6月27日,俄罗斯政府制定出关于对俄罗斯科学院进行改革的法律草案,俄罗斯科学教育部部长德米特里·利瓦诺夫宣布了改革条例,改革法案次日即被提交至俄罗斯国家杜马。7月1日,俄罗斯副总理戈罗杰茨向国家杜马成员介绍,然后由全体成员审议。这种雷厉风行的做法在俄罗斯实属罕见。

俄罗斯政府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近期召开的政府会议上指出,这场改革是在与俄罗斯基础科学的停滞状态做斗争。俄罗斯科学家们虽在各个领域取得一些重大的成就,但管理体制还停留于上个世纪30-40年代。这种管理机制不符合俄罗斯科学发展的现代任务。近年来,国家对俄罗斯科学院的拨款增长了约10倍,但俄罗斯科研成果在国际科学期刊发表的数量却只有2%。因此,这种体制早就应当进行改革。他强调,这次改革一是要彻底革新管理体制;二是将科学活动和经营活动分离,让科研人员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以利于促进俄罗斯科学的发展和提高俄罗斯科学研究的水平。

这次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机构合并,精减院所:把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和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并入俄罗斯科学院合成一个科学院,依然叫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俄罗斯建筑和建设科学院和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依然单独存在,但将归联邦机关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改革方案施行后,并非所有科研所(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和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都将继续存在,存在与否取决于其工作效率。国家将在6个月内对所有科研所进行调查和考核,之后将其列为3个组别。列入第一组的科研所将交给代理机构管理;列入第二组的科研所交给联邦执行权力的其他机构管理(比如,医学研究所——归卫生部管理);落入第三组的科研所将被解散。

二、科学独立,学术自主:国家不介入科学院的事务,主张科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三、甩掉财务,不管财产:取消俄罗斯科学院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等权力。换言之,科学院将不再管理财务、财产、后勤等公共事务,财产管理权将交由独立的俄罗斯国家代理机构。

四、减少称号,增加津贴:取消通讯院士称号,仅保留院士称号;在三年内暂停新院士的遴选工作;有些院士将有可能失去院士称号;给保留住院士称号的学者增加津贴(新院士的津贴将不少于10万卢布/月,约合3300美金)。

此外,这项法案中还包括其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科研所“下放”到高校,等等。这次改革是对俄罗斯科学院“大动手术”,不但涉及各个科学院的设立和建制等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下至实验员上到院士的个人工作和利益。因此,改革从一开始即在俄罗斯科学界,尤其在俄罗斯科学院引起了轩然大波,顿时出现了对这项改革的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以俄罗斯科学院现任院长弗尔托夫为代表的一派人对这项改革方案持反对态度。

弗尔托夫认为,这个方案出台十分突然,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火急火燎地进行这种改革。按照弗尔托夫的说法,不仅他本人,而且参加政府会议的许多人也对这个方案的出现感到意外。其中有的人质问道:“我们是刚来参会的,才看到这些文件,为什么不早些发给我们?”有些官员也感到奇怪,这么重要的文件没有让他们预先看看,据说这个方案也没有取得科学院的同意。他认为,现有的方案可能会冻结俄罗斯科学院各科研所工作。实质上,这个方案就是要把老科学院关闭,之后成立一个全新的俄罗斯科学院。此外,弗尔托夫对新成立的俄罗斯科学院的双领导(一个领导在科学院,另一个在代理机构)体制的运行也抱怀疑态度。

因此,他建议暂停6月27日宣布的这项改革方案。他表示,“这件事应暂停下来,好好地讨论一番之后再去做共同的决定。”他在接受俄新社记者采访时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我已经在政府会议上说过,我建议大家坐在桌旁做出一个决定,我们不要操之过急。今天宣布的决定会招致巨大的损失。因为这个决定考虑不周,没有顾及到事情的现实情况。”但他深知这仅是他个人的呼吁而已。因为他不是政府成员,无法要求停止这项改革方案。他的建议在于,要进行改革,但不能这样搞。不是一下子全都关闭……情况万分火急,这样做会使科学院的工作在近期陷入瘫痪。

其他一些学者也反对这个改革方案。如,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认为,这个方案完全迎合官员的利益,其意旨是要把科学院的财产国有化。通讯院士根纳吉·梅夏茨也认为这个改革“只能对科学有害。”俄罗斯科学院分子基因研究所的实验室主任康斯坦丁·谢伟林诺夫感到悲哀,因为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改革方案。

其实,俄罗斯科学教育部部长德米特里·利瓦诺夫早就对俄罗斯科学院的工作有意见。之前,他在接受“莫斯科回声”电台的采访时表示,俄罗斯科学院“毫无生气和缺少前景”。这番话引起了科学院许多学者的极大不满,他们认为利瓦诺夫的说法是对科学院的科研工作人员的侮辱。为此,俄罗斯科学院的一批院士公开联名致电要求利瓦诺夫道歉。近日,利瓦诺夫承认自己的言论欠妥,并就此已向俄罗斯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道歉。利瓦诺夫在道歉中强调说,他十分尊重从事高级科学研究的人们,不论他们工作在什么地方(俄罗斯科学院、高校或科研所)。他想指出的是,如今俄罗斯科学院为科学家们创造的科研条件不利于他们从事有效的工作。因为俄罗斯科学院的组织工作不合乎国际标准,不是现代的和有效率的,科学院的领导要为此负责。因此。他准备与科学界人士、科学院领导共同讨论并做出如何发展俄罗斯科学的决定。

针对6月27日出台的改革方案,俄罗斯科学院次日就召开了一次主席团非常会议,会上就科学院的改组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可见科学院领导对这个改革方案的重视,也可以说这个方案对他们的触动程度。这次会议主席团通过的一项决议声称:“俄罗斯科学院主张改革,但是她坚决反对以某种极端和毁坏的形式强加给自己的改革。”主席团成员之一根纳季·梅夏茨指出,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坚决反对国家队科学院改革的这项法律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要毁掉科学院,而且会将之彻底消灭。”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谢尔盖·阿尔道申在主席团会议后说,“国家做出的这项决定(改革方案),对我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总之,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一致反对国家的这个改革方案。

但是,6月27日的改革方案也得到了相当一批科学界人士赞同。这表明不少学者不满近二十年来俄罗斯科学的发展状况和俄罗斯科学院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在赞同和支持改革方案的一派人中间,俄罗斯政治情报中心主任阿列克谢·穆欣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他指出,如今的俄罗斯科学院的工作效率极差。俄罗斯科学院的科院所和人员不少,但成果寥寥。俄罗斯科学院现有501个科研机构,501个院士和749个通讯院士,科研人员高达10万4千人。但其中仅有半数为科研人员,其余的半数为后勤服务人员,科研人员和后勤服务的人员比例为1:1。就是说,俄罗斯科学院有50%人员与科研工作没有什么联系,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实属罕见。为此,他还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国家的科学院情况作了比较,结果是:俄罗斯科学院下设的院所繁多,而科研成果很少。现有的俄罗斯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和院士人数不断增加,可成果不尽人意;而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数较少,可效率很高。

穆欣还举出几个数据来说明俄罗斯科研落后于世界的现状:

一、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引用率:俄罗斯科学院的学者发表论文的平均数量占世界145个国家中的第120名;2003-2007年,俄罗斯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人均数量为1.43篇/年,比不上法国(10.11)、德国(9.17)和中国(2.81),甚至落在印度、韩国、荷兰等国之后。俄罗斯学者的学术论文不仅在数量上落后,而且质量上也不佳。俄罗斯学者每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为3次,而美国学者的每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为13次。1996-2009年间,俄罗斯学者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占世界排名的77位,甚至排在非洲国家尼日利亚之后。俄罗斯科学院的主席团的绝大多数院士因计量指标低于45甚至进不了美国科学院的h指数(科学计量指标——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数量)。俄罗斯科学院前任院长尤里·奥西波夫的H指数仅为13。进入美国科学院的h指数的唯一俄罗斯科学家是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热列士·阿尔菲洛夫,他的h 指数为53,是俄罗斯学者中最高的。

二、俄罗斯学者的平均年龄偏大:如今,在俄罗斯,通讯院士的平均年龄66岁;博士的平均年龄62岁;副博士的平均年龄50岁;无学位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40、4岁;前任俄罗斯院长奥西波夫76岁,现任弗尔托夫67岁。俄罗斯科学院学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国外一些科学院学者,也高于苏联时期和十月革命前的学者。因此,科研人员的老龄化是个大问题。如今,俄罗斯科学院很多是快要退休和已经退休的院士和科研人员,他们已经没有什么精力和创造力,但却占据着各种位置,成为年轻科研人员发展的绊脚石。许多年轻的学者看不到前途,只好到国外谋求发展。这也是造成俄罗斯高尖科研人员流失的原因之一。

鉴于俄罗斯科学院的这种低效率的运行机制,他认为,没有理由抱怨科研经费不足(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的拨款约15-20亿卢布)、硬件条件差、科研环境不好,等等。那么,俄罗斯科学发展的最大症结是人为造成的,归咎于俄罗斯科学院的管理体制,因此,对俄罗斯科学院进行重大改革势在必行。

其实,俄罗斯科学院的改革问题并非始于今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俄罗斯科学院不断受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科学界人士的批评。批评的主要内容是俄罗斯科学院机构的官僚保守和固步自封;科学院领导的夜郎自大和自以为是,有的领导人在为不是为了俄罗斯科学的发展,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有不少科研经费获取得不正当、不透明;俄罗斯没有发展科学的良好环境,等等。

在对俄罗斯科学院的一派批评声中,俄罗斯科学院于2001年11月召开了一次全体大会,试图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会的学者代表一致认为,俄罗斯科学院要顺应新世纪的科学发展形势和国际大环境的要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还讨论和通过了俄罗斯科学院的章程新文本。当时,会议给人的感觉是俄罗斯科学院要大干一场,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但近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俄罗斯科学院改革的动静不大,俄罗斯科学发展的状况依然故我。因此,俄罗斯政府迫于形势提出了这次新的俄罗斯科学院的改革方案。

附:俄罗斯科学院简介:

俄罗斯科学院(俄文缩写PAH)由俄罗斯彼得大帝于1724年建立,最初名为彼得堡科学院,有3个学部,11个院士(教授)。1917年彼得堡科学院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1925年起改为苏联科学院,1934年转移至莫斯科,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原名为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国家学术机构,俄罗斯最高的科研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进行旨在发展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基础研究。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研究实力雄厚,长期以来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众多的世界一流的成果。迄今为止,已有18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有11位。该院目前拥有9个学部,3个分院(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14个地区性科学中心,共436个科研机构。

三大俄罗斯科学院机构人员简表

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建于1724年)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建于1944年) 俄罗斯农业科学院 (建于1992年)

科研机构 436个 52个 200个

科研人员 约10万 无统计 无统计

院士和通讯院士(截至2011年12月) 院士:531人

通讯院士:769人 院士:228人

通讯院士:239人 院士:148人

通讯院士:178人

经费(2012年) 64亿卢布 21亿卢布 7.7亿卢布(2013年)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邓志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