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兰克福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见上图,本报记者管克江摄)虽然位于市郊,外表毫不起眼,但里面却“藏龙卧虎”:入驻园区的10多家企业,有的垄断了德国半数以上的血样测试,有的生产的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销售量位居世界前列,还有的是在德国为数不多的专门为个人提供基因测序服务的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成立不久,它们为什么会集聚到这里?据法兰克福生物创新技术中心总经理克里斯蒂安·加尔贝介绍,这是因为中心提供的不仅仅是办公场所和基础设施,还在市场信息、企业战略和营销公关等方面提供独到的咨询服务。他说:“我们要为创新型企业当好迷雾中的导航仪。”
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由法兰克福市政府、法兰克福商会和黑森州政府于2002年联合出资成立,最初的想法是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导致市场环境恶化,生物创新企业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松获得风险投资。加尔贝认为,高投入、长时期的生物制药研发模式不可持续,一种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耗资10多亿美元、历经10年之久,但人类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寿命也未明显延长。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要为新成立的生物技术企业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服务,使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法兰克福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为园区企业设计了“两条腿”发展战略。一方面开发新兴市场,主要是北非和中东,前景非常宽广。比如园区企业GFE Blut公司通过为阿尔及利亚提供血样测试培训,每年销售额就有180万美元。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开展项目合作。与过去医药企业“闭门造车”搞研发不同的是,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倡导开放式合作,即在某些研发项目上几家企业共同合作。比如园区企业bio·logis公司通过与IBM公司合作,设立一个网上基因测序门户,帮助患者了解乳腺癌、老年痴呆和唐氏综合征的患病几率。迈开这两条腿,创新中心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宽。
创新中心像普通商业写字楼一样运作,目前出租率达100%。因为有与众不同的服务,创新中心像磁石般吸引了很多企业,有的甚至争着抢着要“挤”进来。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时期往往对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鲜为人知,此时当地政府和创新中心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企业快速成长。据了解,短短数年内,GFE Blut公司的员工已从最初的6人增加到50人,并准备扩张到200人。bio·logis公司也从创业期的13人增加到50多人。
法兰克福经济促进局创业项目主管多丽丝·布雷罗斯基对本报记者说,法兰克福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成功,体现了政府鼓励和扶植创新型企业的新思路,即不给企业减免房租或税收,而是把重点放在帮助它们解决经营的具体问题上。比如,法兰克福经济促进局同6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有融资需求的创新型企业先将商业计划提交法兰克福金融学院,由金融专家进行评估核准后,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再由银行发放贷款。企业还可以每半年提交一份经营业绩报告,政府邀请专家学者为其免费“会诊”,给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汉斯—彼得·胡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的中小企业被誉为“隐形冠军”,不仅解决了79.6%的就业,而且创造了51.3%的国内生产总值。它们的出色表现主要得益于对研发的重视。2008至2010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德国仍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推出新产品或者在生产流程上进行了革新。德国政府层面也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据统计,德国共有140多项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德国企业、政府、学术界的300多个机构。
(本报柏林6月3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1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