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类战胜神经性疾病的日子不再遥远(下)

——专访昆士兰脑研究所主任培利?巴勒教授

2013年06月22日00:4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培利·巴勒教授接受专访。人民网记者 李景卫 摄
培利·巴勒教授接受专访。人民网记者 李景卫 摄

人民网堪培拉6月21日电 (记者李景卫)如果说大卫?洛伊顿斯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把大脑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发病机理以清晰的影像形式呈现在专家和医生面前,那么,培利?巴勒教授的研究重点则是对大脑影像作具体分析,找出防治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方案。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昆士兰大学分子神经学创始人、昆士兰脑研究所主任培利?巴勒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清晰核磁成像把一个个病例呈现在专家和医生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发病原因和研究制定防治方案”。他领导的昆士兰脑研究所以果蝇、小白鼠等动物为模式生物,展开防治人类抑郁症、痴呆、癫痫、脑损伤的研究。

小小的果蝇很神奇,大部分基因与人类基因同源。它们的睡眠时间也与人类相似,每天大约需要8小时左右。昆士兰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果蝇睡眠与学习、记忆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在让果蝇正常休息或给它们某种刺激的条件下,它们脑神经元(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会加强,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好,而剥夺它们的休息,它们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减弱,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差,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除了通过果蝇研究有关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以外,巴勒教授的脑研究所还通过小白鼠等动物实验,研究抗抑郁药物、衰老、运动等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以及在一定的实验室和病理条件下激活神经干细胞的机制,从而使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重新活跃起来,增殖新的神经元,有效防治抑郁症、痴呆、癫痫、脑损伤等神经性疾病。

巴勒教授介绍说,人类的大脑由上千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一个神经元与近万个其他神经元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协同工作。研究大脑如何工作,掌握大脑的哪些部分发挥学习、记忆作用,在此基础上寻找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刺激方法,一可以使其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二可以防治神经性疾病。

刺激大脑特定区域,主要目的是使其产生新的神经元。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特定区域产生学习和记忆神经元的功能放缓,甚至完全停止。巴勒教授的脑研究所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锻炼能刺激大脑特定区域产生生长因子(生长荷尔蒙),进而促进神经元产生,既可增强学习、记忆功能,又可减缓衰老和痴呆的进程;动物实验亦证明,利用药物,如生长因子等作用于大脑特定区域,能促使其产生新的神经元。

巴勒教授认为,在今后20—30年里,健康问题,特别是脑和精神健康问题将成为澳、中两国的重要问题。到2050年,澳大利亚的痴呆症患者将达到100万。届时,中国的痴呆症患者人数将是澳大利亚的60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澳、中两国有关科研机构的重视。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昆士兰脑研究所今年新成立一个衰老和痴呆症研究中心(CADR)。另一方面,昆士兰脑研究所、昆士兰大学先进成像中心近年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分别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双方共有100名研究员、博士生和学术交流人员,正在学习和认知、神经发育、神经遗传学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巴勒教授最后透露:“以药物刺激人类大脑特定区域的方法可望在今后一两年内开展临床研究。”由此可以相信,人类战胜抑郁症、痴呆、癫痫、中风等神经性疾病的日子不再遥远。

 

 

联系本文记者

李景卫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