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
核心阅读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及其一些成员国政府低效、缓慢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实施饱受批评,欧盟的“无作为”甚至被认为是导致欧洲经济复苏缓慢的重要原因。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相比法国,德国始终是欧元区最大的援助国,凸显了德国在欧盟内部的领导地位。然而,德国能否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欧洲舆论关注的焦点。
6月15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一份“德国特别报告”,题目是《犹豫的霸权》。此前一天,该报告主笔、《经济学人》经济新闻主编赞尼·贝多斯专程到柏林召开了一场专题报告会。她对本报记者表示,她希望在德国大选前掀起一场关于德国在欧盟中地位的讨论,推动德国在欧盟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不过,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本报记者说,德国政府经济专家顾问委员会早就发表过类似报告,但被弃之一隅。这是因为在德国民众中重视法理限制、反对通货膨胀的情绪“一边倒”,如果默克尔反其道而行之,她就可能无法在大选中获胜。
最大援助国,总在最后一刻伸出援手
贝多斯在报告中提出,德国是“欧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在欧债危机仍未根本解决的背景下,德国必须发挥更大作用。贝多斯为德国开出了4个“药方”。一是积极推动欧洲范围内银行监管,成立银行联盟;二是鼓励更大胆的刺激增长的措施,而非一味要求紧缩;三是适时启动“2020议程”,在德国国内开展大规模投资。她说,如果德国不肯拿出政治勇气,欧债危机可能愈演愈烈,并会最终导致欧元集团解体。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欧元区发生债务危机后,德国始终是最大的援助国。在外界看来,德国政府一定会出手援救那些陷入危机的欧元区国家,但总是在最后一刻出手。
格罗斯解释说:“德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维护欧盟、欧元的完整性是德国政治精英们的最优先考虑。然而,德国的政治精英们并不喜欢为那些自己犯下错误的人‘埋单’。”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春荣教授认为,在2009年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初,德国并未把危机视作欧盟成员国共同面对的问题。但随着危机的蔓延,德国不得不出手相救,因为德国清楚地认识到,若欧元区解体,德国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正如默克尔所言,“欧元亡,欧洲亡”,欧元的崩溃势必损害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将削弱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是多极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不想展示肌肉,还是不想平白无故出钱?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德一直起着轴心作用。但在这场欧债危机中,随着法国经济不断走弱,法德之间的力量格局发生了改变,重心向德国一边倾斜。郑春荣认为,德国突然被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在欧盟内部的领导地位凸显,然而在相当程度上德国依旧保持清醒,行使着“不情愿的霸权”。德国人深知,一旦德国展示出自己的肌肉,那么基于历史的记忆,周边邻国就会重燃对德国的恐惧,“新德国问题”乃至“第四帝国”冒头的言论也将四起。
格罗斯是德国人,他的务实态度也许能代表德国主流意见。他强调说,德国并没有要统治欧洲的意图,同时德国更不想平白无故地给任何人钱。德国很清楚的是,如果不制定一些制度,新的危机可能还会发生,从而迫使德国再次拿钱给别人。
格罗斯强调,德国实际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资金提供者”。在南欧国家需要金融援助时,德国的地位就会显得十分强大。一旦南欧国家不再需要任何金融援助,他们也就不再需要德国,德国也就不再有任何领导地位。目前,南欧国家正接近实现经常项目盈余的目标,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不再需要德国的钱。德国的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
理念根深蒂固,行动受诸多国内因素制约
解决欧债危机,德国始终坚持财政紧缩政策。郑春荣认为,这是德国的经济治理理念使然。德国一贯秉承自由主义理念,拒绝在经济衰退过程中使用扩张型财政与货币政策,认为只有财政紧缩才是建立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基础。二战后德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更坚定了他们这一信念。
然而,德国整肃财政纪律的主张日益遭到南欧重债国家的批评。后者认为,一味的紧缩将把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带入衰退,导致债务问题加剧。为此,法国和南欧重债国家对德国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鉴于此,德国默克尔政府逐渐在紧缩政策上略有缓和,考虑接受更多促增长的措施。不过,郑春荣分析认为,面对连任压力的默克尔政府不会做出大的政策改变,这不仅是基于德国根深蒂固的经济治理理念,也是因为默克尔政府的行动受到了许多国内因素的限制。
欧盟委员会近日宣布,允许5大成员国中的3国将满足财政纪律的时间期限由2014年延后至2016年,将逐步调整以财政紧缩为核心的欧债危机应对方案,转而推行更广泛的改革,关注经济增长。欧盟围绕紧缩政策的争论也告一段落。
“不会有任何人退出欧元区。”格罗斯说,“欧元区危机就是一个痛苦的、长期的调整过程。”随着这个调整过程的展开,欧盟未来不会有太大改变,只会让南部欧洲变得更具竞争力。
(人民网布鲁塞尔、柏林、北京6月1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17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