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堪培拉6月7日电 (记者李景卫)新西兰2012年向中国出口50万吨奶粉,包括婴儿奶粉和基粉(大包粉),量很大,商业前景很好。关于婴儿奶粉质量,中国驻新西兰使馆经商参赞张帆5月24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驻澳大利亚记者专访时说:“关键是,国内卖的婴儿奶粉是不是真正的新西兰产品。只要在新西兰办厂生产的奶粉就必须符合新西兰监管机构规定的标准。新方给我的保证是,在新西兰生产(包括代工)的婴儿奶粉必须符合新西兰的卫生检疫标准,中国消费者使用应该是安全的。乳制品是新西兰最大的出口商品。他们不可能拿自己的生计当儿戏。”
当然,由于各地牧场条件不同,所产的奶粉可能在质量上有一些差异。农牧业就是这样,靠天吃饭。这个地方的水土好一些,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可能好一些,那个地方的条件差一些,品质可能相应差一些。在安全范围内,产品质量可能有高下之分。但是,这些产品都是安全的。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有人看到婴儿奶粉有利可图,可能假冒新西兰品牌。最近,在国内就有假新西兰产品。前段时间暴出上海小肥羊事件。明明不是新西兰羊肉,还偏偏打着新西兰羊肉旗号。至于奶粉,如果进口的就是新西兰原产奶粉,拿回去只是打开分装一下,你不能说它就是不好。新西兰保证食品安全,在这一点上,新西兰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关于婴儿奶粉,还要做个说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向我们介绍,初级产业部只监管到基粉。婴儿配方奶粉跟普通奶粉的生产程序不一样,在基本原料粉的基础上要添加一些微量元素等。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配方。很多生产企业都拿新西兰最大的,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乳业公司——恒天然生产的基粉,到自己的工厂里,往里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初级产业部说,这一段它是不监管的。但它要求企业获得出口国卫生部门的卫生证明,这才允许生产,还要在新西兰监管机构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口。国内有些企业可能把新西兰的基粉拿回去,再往里掺一些微量元素等。如果掺的仅是一些微量元素、矿物质,那没问题。
我所感到困惑的是什么呢?2008年出了三聚氰胺事件,今年年初又出了双氰胺事件。国内消费者对奶粉有种惊弓之鸟的感觉。有一点风声,大家就开始恐慌,甚至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干扰。这对政府,尤其是监管部门,以及我们驻外机构,压力很大。我觉得,我们要做两件事情:一方面,我们敦促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把他们监管奶粉质量安全的程序采取某种方式公布出来,告诉中国消费者。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客户,要让中国消费者放心。中国的很多消费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国外留过学。当他们看到这些监管程序后,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当时双氰胺事件出来之后,我注意了一下微博,很多人说得还是比较客观的。比如有人说,新西兰奶粉如果都有问题,全世界的奶粉恐怕就没有安全的了。当然,说这样话的人可能在新西兰生活过,了解实情。另一方面,我觉得媒体应该来新西兰真正了解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通过你们媒体客观、真实的报道,来还事实以真相,不要让这种事情人云亦云,不要把消费者的心思搞乱。说句老实话,食品安全这种事情本来就已经给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媒体,也有义务帮助政府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同时也帮助国内相关部门,比如质检总局、海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商务部、外交部等部门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拔得高一点,可以这么讲。
根据现在的态势,我们以后从国外进口食品的趋势恐怕是不可逆转了。由于我们国内的环境压力,我们不可能让大面积土地长草,放牧。实际上,全世界也就是新西兰能这么干。澳大利亚也做不到,因为缺水。澳大利亚能放牧的地方也就是维多利亚州北部、新南威尔士州南部地区,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等地方都很难做到。我也问过,欧洲、北美也都基本上用饲料喂养。像新西兰这种放牧条件,难得!
其实,采取圈养、喂饲料产量比较高。但这有悖自然规律。新西兰完全是按自然状态进行的,但产量并不是很高。一头牛一年的产奶量就是4—5吨,国内喂饲料能产6—7吨。北美和欧洲也是这样。所以,关于奶粉问题,得正本清源,要把事情说说清楚。现在,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炒作得非常厉害。我觉得,作为政府,作为媒体,都有责任,要给消费者一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