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红罂粟与华工故事(环球走笔)

刘  歌

2013年06月03日08:08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弗兰德斯战场,罂粟花随风飘荡,一行又一行,绽放在殇者的十字架之间……”这首记录一战历史的著名诗歌《在弗兰德斯战场》,不知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不久前,笔者来到位于比利时和法国边境的弗兰德斯,找到了红罂粟山坡。当地人传说,开出鲜红的罂粟是因为英法盟军和华工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山坡。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战期间,当时中国的段祺瑞政府对德奥宣战,北洋政府内外交困,但为英法招募了约14万中国劳工支援欧洲战场。在英法军队对抗德军的惨烈战场上,上万名来自中国的华工,承担起修筑战地工事、清理战场、勘测雷区、掩埋尸体等危险繁重的劳动,他们以铲代枪,冒着生命危险为比利时的自由而战。据统计,14万华工中有3000人遇难,其余大部分于1920年返回祖国。

  波普林格市也有上百个华工营地。当年全市仅有几千人居住,居民们看到一下子来了那么多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有如看到外来客。华工们做战地后勤工作、帮助当地恢复重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感激。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夫·德加格说,华工将永远载入我们的史册。他们帮助我们重建家园,为了我们的自由,他们付出了生命。援比华工已成为比利时历史的重要部分。

  欧洲战场的华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下了友谊的基石。伊伯尔一战博物馆馆长说,华工与当地人结下了患难真情,博物馆至今保留着当年华工使用的物品。多年来,他们一直没有停止收集华工资料的工作,直到和山东威海市档案馆的朋友联系上,得到来自中国的反馈。馆长高兴地说,我们在欧洲研究华工,只了解他们在欧洲的情况,很不完整,有了威海档案馆的帮助,我们确认一些华工的籍贯,找到他们的后代。这令我们非常激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比利时馆,伊伯尔市市长专门带了老照片和礼物,赠送给山东华工的后代。

  支援欧洲战场的华工,后来将欧洲见闻带回国内,对后来的中国人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尽管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但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理想,勇敢地跨出国门。他们中有农民、工匠、裁缝,也有知识分子。在伊伯尔的一战博物馆里,展示着中国私塾先生“孙干”的故事。孙干回国后将欧洲见闻记述成书,传给后人。

  据统计,早在19世纪末,就有一批华工远赴澳大利亚开矿,还有不少人到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这些华工大多迫于生计远走他乡出卖苦力,他们是当时羸弱中国的缩影。时过境迁,如今数千万华侨华人活跃在世界各地,为当地社会作出贡献、赢得赞誉和尊重,与百年前华工的辛酸遭遇形成强烈对比。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03日 21 版)

分享到:
(责编:郑青亭、邓志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