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永久定居点外部效果图。
火星
火星永久定居点内部效果图。
据新华社电 荷兰一家机构近期推出单程前往火星移民的“火星一号”计划,引起争议。该机构负责人巴斯·兰斯多普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坦承,其发起的移民火星计划也许不能如期实现。
“因为这个计划非常复杂,我们料想到不能够如期实现该计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兰斯多普说,“但是,只要我们看到这个计划还在不断进展,我们就不会停步。如果我们判断认为这个计划实现不了了,那么当然就不会继续了。”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航空工程专家马克·奈尔耶指出,从技术上来说,“火星一号”计划目前还有很多困难。他举例说:“‘火星一号’计划携带许多器材与燃料,太空飞船将会很重,所以一次性发射的动力不够,也就是说需要多次发射。目前用于发射更重飞船的超大推力火箭正在研发中,可能还需要四五年,想在2023年就入住火星不太实际。”
资金问题无疑是该计划需要解决的另外一大难题。据悉,首批运送4名移民需耗资60亿美元。兰斯多普的筹资计划包括征收报名费、进行电视选秀、出售转播权、募捐、出售相关纪念品等。
但奈尔耶指出,大型太空探索项目 “一般来说有两个选择”,“在航空领域通常来说,我们宁可走一个科学筹款的道路”。他表示:“当然也可以走商业路线。从‘火星一号’的例子来看,你想选择适合的人上火星,但如果通过电视节目来评选就有可能发生冲突,一方面你需要了解科学、能在火星上工作的人,然而这些‘科学怪人’或许不会在媒体节目上那么吸引人。”
■相关新闻
有去无回的“火星一号”
据新华社电 “火星一号”是一项旨在实现人类移民火星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从全球应征者中海选出的首批4名志愿者,将在2023年被运送至火星并居住在那里。不过,这是一项“有去无回”的移民计划,因为该机构明确表示将不会给志愿者提供返回地球的机会。
该机构介绍说,任何18岁以上的地球居民都可申请参加,方式是向其官方网站提交一段时长为1分钟的视频,说明自己希望移民火星的原因。此外,申请者需缴纳5美元至75美元不等的报名费。
这一计划的报名活动从4月22日开始,将于8月31日结束。该机构近日介绍说,报名开始两周内,已收到近8万份申请,其中美国有超过1.7万人报名,中国的申请人数也已过万。所有应征者将经过四轮筛选,而后选出4人飞向火星。
该机构提供的时间表显示,预计将在2016年1月实现向火星运送首批2.5吨物资的任务;2018年,其首个探测器将在火星着陆,寻找适合人类生活的定居点;在2022年将完成配有生命支持系统的居住舱建设;在2023年运送首批移民登陆火星。
该机构负责人巴斯·兰斯多普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所有报名者“必须接受这是单程之旅、没有归途”这一前提。
登火星须闯七关
据新华社电 现在就准备移民火星究竟靠不靠谱?看完这篇发表于近7年前的文章,读者或许能有自己的判断。
俄罗斯医学生物学课题研究所是负责培训俄航天署宇航员的官方科研机构。2006年8月,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波塔波夫在俄科普网站《科学信息》上撰文说,宇航员若想顺利往返火星和地球须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闯过七道险关。
波塔波夫认为,第一关是“迅速适应新环境”关。第二关为“进入环火星轨道”关。
第三、第四关是“火星着陆”及“逗留”关。宇航员在火星着陆和停留期间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因此,宇航员须按预定计划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考察工作顺利进行。第五、第六关为“疲劳”和“回归”关。
最后一关为“地面恢复”关。回家后宇航员须在“天壤之别”的环境中配合恢复性治疗,并有可能长期接受心理辅导。
波塔波夫指出,近地轨道空间站的长期试验已使研究人员在应对第一、第六和第七关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闯过其他难关,研究人员仍在探索中,目前尚无达到实用水平的解决方案。
■采访手记
访“火星一号”办公室
据新华社电 得知荷兰人推出全球海选移民火星的单程之旅,记者并不感到奇怪。来荷兰工作几年,早已对这个国家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见怪不怪。
但对于“移民火星”这样引起全球媒体关注的事件来说,即便当地人也没想到,此事出自一个注册地位于荷兰中部小城阿默斯福特的“一人机构”。在荷兰商会的信息系统中查询得知,“火星一号”是在2011年6月23日注册的机构,雇员仅一人,注册地址是阿默斯福特的一处民居,也是被诸多媒体称为“首席执行官”的兰斯多普的个人登记住址。
从海牙驱车约一小时抵达那个地址,却找不到任何“火星一号”的有关标识。电话联系兰斯多普后,他告知他的机构已搬到市中心火车站旁一处办公楼里。
步入这栋用于出租的连锁办公楼一层,兰斯多普的“火星一号”机构就位于此。不过,环顾四周,并没有“火星一号”的相关标识,兰斯多普和他的同事只是在一大片开放办公区域中占据了几张桌子而已。兰斯多普穿着的印有火星标志的T恤,或许是唯一让记者确认没有找错地方的依据。
兰斯多普非常健谈,对各种争议都不回避。但将近一小时的采访结束后,一种感觉逐渐清晰:他肯定不是一个太空专家,而是一个营销专家。
走出办公楼,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一个小伙子对于“大名鼎鼎”的“火星一号”总部就在自己身边感到十分惊讶,“不知道,我还以为这个计划是在美国,是美国航天局弄的呢。我不知道这事居然发生在阿默斯福特!”
■专家观点
“有去无回”涉及伦理问题
据新华社电 针对荷兰一家机构推出的“火星一号”计划,荷兰莱顿大学国际空间法研究所副所长马松·茨望恩女士说,由于计划中被送往火星的志愿者有去无回,这已经触及伦理问题。
根据“火星一号”的计划,志愿者的初选将耗时两年,入选者随后将接受七年的训练,并在起飞前在地面模拟舱中生活3个月。兰斯多普说:“即便有人通过选拔和训练进入飞船,但只要在飞船关门前一秒说自己不想去了,都还可以跳出来。”
对此,茨望恩女士说,现有的国际空间法中没有包括类似的内容,“这是一个新现象,我们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应对,也许只有一些救援协议与之相关。”她认为,“‘火星一号’计划的出现,也给国际空间法领域带来许多需要探索的新问题”,其中“有去无回”的安排已触及伦理问题。
据她介绍,“火星一号”项目还只是在筹备阶段,只有当接近发射日期的时候,他们才会向政府提交申请。
■评论
是追逐梦想还是娱乐大众?
“火星一号”计划的推出,不仅在两周左右就吸引了近八万人报名,还引起诸多方面的关注。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梦想成真的时刻,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场娱乐大众的闹剧。但人们需要更多关注的并不只是“移民火星是真是假”。
无疑,“火星一号”的主题是太空探索、移民外空之类的尖端科技,但从运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初期涉及资金就高达60亿美元的商业计划。
从商业推广角度来说,这一计划显然是成功的。但对数万申请人来说,他们交出的几十美元报名费究竟买到了什么,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项目筹款的进展,谁来监督经费的开销,自然会成为公众的一个疑问。如果项目不能成功,相关经费又该如何处理,也会留下巨大问号。
很多人对项目的关注,聚焦在移民太空能否成功。项目提供“有去无回”的单程票,甚至也成为一个营销卖点。但随着项目的实施,无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是短期内无法实现的。
私人太空项目已不是个新鲜话题,但至少现在,太空探索还远远不是骑车出游的个人项目,是需要庞大的科研团队、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周密的实施计划才能实现的。
对于某些人而言,“火星一号”已经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平台。对于更多看客而言,“火星一号”也提供了足够的娱乐价值。至于梦想,能不能实现还在两可。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