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探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增强与世界话语互动--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国际视野)

知名学者探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增强与世界话语互动

2013年05月03日07: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美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长达十三年的谈判终于有了“双赢”的结果。
  新华社发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大型灯光喷泉焰火表演。
  新华社发

  2012年,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余赛亚在马达加斯加的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新华社发

  中国将会如何发展,在全球经济、文化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始终是所有中国学研究者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在日前落幕的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知名学者近500人围绕“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前景”的主题,共同探讨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之道。本版今日推出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尊重国际规则

  张幼文

  中国开始影响世界,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中国怎么样影响世界、中国会不会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会不会改变这个世界的体系和规则?在这些问题上,各国学者还没有形成共识。

  要回答这些问题,至少要从四个方面了解中国。

  首先,要看中国发展的国际背景。这个国际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一格局使得中国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跟冷战,或者历史上更早期大国之间的争夺完全不同。在中国有大量的跨国公司,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争。同时,中国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有自己的投资,也需要和平。

  第二,要看中国发展的目标。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包括改革开放前提出的所有目标都是关于自己的发展,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和富裕问题。即使国内较为激进的学者也没有提出过任何一种要在世界谋求霸权的理念,更不要说更为理性的国家战略的制定者。尽管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意味着,中国仍然把自己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中国国内发展不平衡等都提出了大量的任务。中国发展的目标,也决定了中国未来仍然会以世界和谐为重。从这样的发展目标来看,中国不会挑战原有的国际体系。

  第三,要看中国发展的条件。中国的发展条件在于利用国际环境,国际条件非常重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有非常著名的判断,那就是我们今天处在和平发展时代,这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远见的战略判断。在此前,中国对时代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时代。邓小平做出的新判断,实际上是要求国人抓住和平机遇,实现发展目标。中国已经两次发表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包容性发展,希望跟周边国家更加和谐,这些都表明中国非常珍惜这种外部条件。

  那么,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利用了什么条件呢?那就是现有的国际体系。中国尊重国际规则,利用这样的条件发展起来。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持续十几年,在谈判过程和“入世”后,中国一直改变自己适应规则。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尊重规则,因为中国是这些规则的得益者。也许今天正在形成新的国际规则,中国会面临新的挑战。根据过去的经验可以看到,中国面对挑战,基本的态度是改革自己去适应环境,适应种种挑战,而不是挑战这些规则。

  第四,要看中国发展的战略。中国未来的道路就是根据中国国情,按照中国的方式实现发展。而从对外经济关系来说,中国道路有其特定内涵。中国道路除了按照国情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在开放当中实现发展外,中国对世界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越来越多的积极影响。比如,在危机当中拉动世界经济,中国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借鉴。

  中国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这是中国道路的核心观念。有一个可以精辟阐述中国文化思想核心的词语,“和为贵”。考察中国走过的道路,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道路将怎样走下去。中国越是发展,世界越是和谐。

  中国究竟会怎样影响世界?这样的问题值得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学者继续讨论。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打造文化强国

  罗曼诺夫

  中国已经制定了非常独特的战略打造国家软实力。

  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可能要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既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的现代文化。中国软实力建设同时也应把国外的一些优秀成果纳入自己观察的视野。

  中国学者林毅夫在他的理论中曾说,通常说来,一个国家要通过工业,或者说商品的制造和生产来满足世界市场和世界需求,从而向国外输出自己的文化理念,进一步打造通往文化强国之路,但这是一条传统的路径。

  有人提出“赶超战略”,就是在西方模式的基础上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并后来居上打造自己的软实力架构。而在我看来,如果这种所谓的“赶超战略”能成为现实,必须要克服很多障碍,比如低效、歪曲、信息传导不对称等,否则将难以把我们的价值观忠实地传递。

  中国并没有机械地照抄照搬西方的路,而是正在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理念非常清晰,而且许多新的创意,都根据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被不断构建出来。

  中国的一些新理念,对软实力打造非常有意义。我们一直非常关注中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这样一个全面的价值体系的描述,可以成为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必须建立话语权,尤其是要建立针对未来发展的话语体系。中国软实力的打造应当基于这些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和民族体系的理念。

  现在,在俄罗斯国内,也非常重视软实力或者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我们也发现,俄罗斯现在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中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我认为俄罗斯遇到的问题远远比中国遇到的问题多得多。可能现在有人说俄罗斯也会对其他国家带来威胁。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文章及演讲当中,也提到要打造文化强国,这种理念也让有些人产生过度联想、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中国和俄罗斯应当在思想文化领域打造一个全新的架构,让相关专家和学者能够沿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求同存异。

  (作者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  

                

  构建外交“和力”

  吴心伯

  我们已经到了要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时候。

  中国是一个新兴大国,必须提出新的理念,以超越近代以来传统大国通过追求和滥用硬实力塑造大国形象的霸权手段,构建新的外交范式。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新的理念和方式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就是“和力”的世界观。“和力”就是通过正向运用一国的力量,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和谐。

  “和力”的利益观是追求共赢,强调共同利益,遵循利益均衡的原则。利益均衡是指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其核心利益,都应该得到尊重。

  “和力”谋求的是共同安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不是动辄武力相向。“和力”不反对使用军事力量,但主张军事力量的运用应仅限于以下几方面:维护核心利益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自卫和反侵略,以及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如维和、救灾、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

  矛盾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常态,对矛盾关系的解决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着人类进化的状态。解决争端要顺其自然,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要搁置争议,以包容的方式来解决分歧。解决矛盾的时候不追求完胜,而是找到利益各方的最佳平衡点。当两国出现分歧时,外交功能主要是说服和谈判,而不是施压,不是对他国实行政治控制。同时在利益相互依存时代,当一国内部发生冲突和动荡时,外交也应为该国发挥劝合求稳的功能。

  “和力”还包括合理的文化要素,即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便利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也导致了强势文化的扩张和弱势文化的萎缩。应提倡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文化的品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化互动,也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利用文化交流,搞文化扩张或输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谋求文化霸权。

  中国应发挥负责任的、建设性的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包括提出进步理念、设置行动议程、提供公共物品。中国已经在发挥建设性领导作用,这是世界多极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体现。但是,中国不谋求垄断世界事物的领导权,主张相关国家共同合作处理事务,以国际机制为平台,以国际规则为准则,随着形势的发展改革现有机制,创建新的机制,合理调整和修改游戏规则。

  “和力”不仅是一种力量的概念,还包括这种力量的使用方式及其特色。它体现了中国的外交风格和独特的中国智慧,突破了传统的力量分配,而且把对力量的传统关注,从力量的大小,转向力量的运用方式。

  一个力量到底是正向还是负向,要看它怎么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更新了对力量的理解,丰富了力量的内涵,也深化了对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竞争促进融合

  张维为

  中国话语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全面、强势、透彻的中国话语。

  所谓全面,就是要能够解释中国的成绩、中国的问题、中国的未来。所谓强势,就是要能够比较强势地回应其他话语,包括西方话语对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政治制度等的质疑。所谓透彻,就是把问题讲清楚,中国要用自己的,包括我们民族的话语把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西方的话语到现在为止没有把中国解释好,那么多对中国的预测最后证明都是失误的。世界上有很多问题,包括全球治理等问题,到现在为止西方话语似乎也没有解读好。中国话语对西方的话语将是一种竞争,这种竞争至少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是好事,可以丰富我们对人类很多问题的思考。同时这也是一种互动。

  就选贤任能、发展管理等实际而言,尽管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在探索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到现在为止,无论理念上还是实践中,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西方体制的一大问题,就是现在越来越缺少真正的政治家。民粹主义盛行,特定的选举模式导致很多问题。西方过去经常讲,只要制度好,谁上台都无所谓。在日益竞争的全球环境下,恐怕这个模式站不住脚了。治国不仅要靠制度,也要靠人才,制度要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出来。中国有源远流长的选贤任能的历史传统。一个好的制度一定要有自己的历史传承,要接地气,否则会有很大的困难。

  在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实际上产生了一种管理可以叫“发展管理”。从规划制定上看,从“三步走”的战略到现在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并成功执行,坦率说,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中国对经济、对发展管理的资源和手段比西方模式多得多。除了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外,中国还有对土地等主要自然资源的控制、对主要金融机构的控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政能力等。

  中国的综合保证能力,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这种能力也使中国的政府比较中性、比较不容易受特别利益群体的绑架。

  回顾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场一场的宏观战役,包括农村改革、建立特区、沿海城市开放、奥运会、世博会、高铁、高速公路建设等等,这些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都需要用中国话语向世界解读。

  无论从中国自身发展还是从世界的需求而言,建立全面、强势、透彻的中国话语都正当其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希望西方也能一起进行互动,实现一种比较好的沟通、融合。

  (作者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分享到:
(责编:邓志慧、赵艳萍)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