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之“慢”--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东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之“慢”

2013年03月14日17:4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东京3月14日电(记者 赵松)2013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迎来两周年。两年来,关于地震的报道从未间断过,只是对于震灾的记忆正在“风化”。时间流转至两周年这个节点,所有的人都在期待幕布掀开,一个脱胎换骨的灾区呈现在面前,以告慰遇难者并抚慰灾民。然而一组组数据显示,灾区的重建速度并不如人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重建缓慢?

对于灾区面貌最直观的感受来自地震海啸废墟的清理情况。据推测,地震和海啸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宫城、岩手、福岛三县共造成约1628万吨的灾害废弃物,相当于当地正常年份十数年的生活垃圾量。截至今年1月末,这些灾害废弃物仅46%处理完毕。其中宫城县和岩手县处理完48%,预计明年3月份全部处理完毕,而福岛县目前仅处理约31%,该县的废弃物处理涉及放射物清理等工作,结束时间或遥遥无期。此外,海啸还产生约1040万吨沙石泥土等海啸堆积物,目前仅处理约18%。

处理灾害废弃物及海啸堆积物的第一要务是需要大片的场地堆放,日本实施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在山地较多的灾区,堆放场所的选取是个难题。上述三个重灾县因需处理的量太大,不得不请求将部分废弃物和堆积物运往临近县市,而出于对灾区核污染的担忧,各地接收废弃物和堆积物的阻力很大。其中沙石泥土等海啸堆积物的处理尤其缓慢,按照相关方针,这些沙石泥土将用于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但在具体的重建规划推出之前,这些海啸堆积物无法运走。

地震海啸发生之后,搜救人员首先清理了被冲到公路上的房屋的等,以方便车辆和人员深入灾区,但是为了搜寻幸存者以及遇难者遗体,大量被毁坏的房屋并没有马上被拆解处理。事实上一直到现在,海上的搜救工仍未完全停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灾后重建的进度。

此外,上面提到的“灾害废弃物处理”其实并不包括废弃物的收集和整理,而是最终的有效处理。垃圾的处理在日本从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是有严格分类的,而地震废墟的处理涉及量之大、面之广,废弃物的处理基于各种考量也做了细致的区分。

灾害发生后,政府要求在进行灾害废弃物处理时不要将相册、灵位等对于个人来说有价值的东西毁掉,应当保存起来,等待有人来认领。灾害废弃物的正式处理也遵循安全、环保、再利用的原则进行分类处理。木料等可燃废弃物在焚烧工厂中进行焚烧,焚烧后的灰烬进行再利用,为加快废弃物处理,仅宫城县就在过年2年间建设了29座焚烧炉,日均焚烧4500吨可燃废弃物。钢筋混凝土则在作碎之后进行回收再利用,冰箱、电视等电器另行处理,这样细致的清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灾区重建中最为重要的住房重建也很缓慢。截至今年2月7日,日本全国仍有约31万5000人处于避难状态,仅比一年前减少约2万8000人。这其中,约30万人居住在临时板房、公营住房等房屋中,约1万5000人居住在亲友家中。东日本大地震发生2年,日本政府批准了近九成的住宅集体迁移计划(从沿海低地前往地势较高处),但是真正开始建设的只有一成。

记者日前走访了宫城县名取市,该市是海啸重灾区,仅在震前人口7000人的閖上地区就有700多人死亡,房屋大量被毁。因交通便利等优势,该市领先其它灾区在震后一个月就完成灾害废弃物的收集转移工作。如今在閖上地区的海啸废墟上已经看不到成堆的废弃物,临近海岸线近2公里的范围内,原本房屋密集的地方现在几乎一马平川。但是,当地的灾后重建仅此而已,被毁坏的房屋地基在枯草中隐约可见,唯一的新建筑是海边的废弃物焚烧工厂,正冒着烟。在废弃物处理上一度领先的名取市,城镇重建遥遥无期。

在名取市工作的白石尚道说,灾民们对于重建规划的意见不一致,所以重建一拖再拖,进展缓慢。灾后各地都制定了自己的重建计划,其中住宅重建主要有原地重建、集体搬迁等形式。海啸过后半年,名取市便提出在原地重建的计划,在增强防波措施的前提下重新恢复渔港原有面貌,但是规划因为没有听取灾民意见而搁浅。灾民根据意向的异同,成立了多个团体,并最终分化为“原地再建派”和“集体搬迁派”。主张原地再建的人认为故土难离,应复兴渔港,如果搬至离海较远的地方不利于渔业发展;主张集体搬迁的人则从老人和孩子的角度出发,应该在更加安全的内陆重建。这样的沟通协调又进行了一年半,如今当地政府已经允许在其它地方进行重建,但最终的方案仍未敲定。

如今,閖上地区的不少灾民居住在名取市远离海岸线的各个临时板房区,政府还在临时板房集中的地区开设了一个临时板房商业街,供此前在閖上地区的商家重启经营,店面月租金1万日元左右。临时板房的生活对于在自家房子中住惯了的人来说,绝对算不上好。这些板房一般都远离灾民原来居住的地方,房间都很小很密集,对于人多的家庭来说很拥挤。一些灾民因名取市政府的住房重建方案迟迟定不了,而又不想在临时板房继续生活,就从临时板房搬了出去,要么买地建房、要么租房,而无力买房或租房的灾民,还将长期居住在临时板房中。

即便如此,临时板房也是稀缺资源。在同为海啸重灾区的宫城县石卷市,一位居住在临时板房中的7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说,临时板房的租金视家庭收入情况而定,并不是很高,收入不高的家庭一个月房租不会超过1万日元,房子合约到期后如果没有好的去处,政府可能会继续延长居住期限。现在,石卷市比较大的临时板房聚集区已经有了大的超市和公交车站,水电、煤气、空调也都一应俱全,生活比起地震发生后不久已经有了很多改善。海啸过后,废弃物处理、水产业等方面有很多工作机会,只要肯做,工作并不难找。谈到未来的打算,老人说自己年事已高,贷款买房是不可能的了,重新建房又力不从心,暂时没有很好的打算。

大地震2年过去了,从名取到石卷,没有看到大兴土木,甚至鲜见鼓舞人心的标语。事实上,对于目前内需乏力的日本经济来说,灾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经济发展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但是许多重建计划仍然停留在纸面上,速度与安全、安心、可持续,是不可两全的选择。

(完)

联系本文记者

赵松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潘旭海(实习)、崔东)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