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堪培拉3月11日电 (记者李景卫)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陈育明10日在当地主流媒体《澳大利亚人报》发表题为“中国和平发展的脚步绝不停歇”的署名文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以下是陈育明大使署名文章的内容:
近来,澳各界十分关注中国今后的外交政策走向。我愿谈几点看法:
第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三要三不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此,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国际观,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同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决不会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才能有真正的天下太平。
第三,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同时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将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近段时间,澳各界朋友也关注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中国明清两朝一直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行使主权。1811年英国《最新中国地图》、1859年美国《柯顿的中国》等地图,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二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回归中国版图。任何国家的任何单方面举措都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中方从大局出发,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解决问题。这符合有关各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网络攻击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之一。2012年有7.3万个境外IP地址控制中国境内1400万台主机。无独有偶,对中国网络攻击最多的恰恰是对中国指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并依法打击网络攻击行为,近年来同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执法合作关系,并向联合国提交了“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草案。中国呼吁国际社会以此为基础,共同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