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之家的“中国梦”(中国梦·赤子心)--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海员之家的“中国梦”(中国梦·赤子心)

——访德国华商陈名杰

人民网驻德国记者  黄发红

2013年03月05日09:22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郑和宝船“落户”汉堡,使德国人更熟知中国航海的历史;而今天中国在世界航海业的地位不断上升,更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所呈现的和平、交流和开放的姿态。

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个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艏部的虎头浮雕虎虎生威,艉部则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和龙形图案。同在该馆陈列的还有郑和的头像雕塑,列于哥伦布、麦哲伦等西方航海家之前。

郑和宝船模型长约1.5米,高约1米,原藏于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2008年开始,作为福建省赠送给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的礼物在该馆长期展出。促成郑和宝船“落户”汉堡的是当地华商陈名杰。

“郑和宝船是中国辉煌航海史的象征,如今宝船模型在汉堡展出,是万千中华儿女见证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的生动展示。”陈名杰说。

谈起民族复兴,陈名杰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家族走过的从颠沛流离到事业有成的百年之路。早在1914年,由于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备战,德国男丁都应征入伍,因此海员紧缺。当时与中国通商的3家德国海运公司,在上海、天津招募海员,陈名杰的祖父陈纪林就是被招募的第一批中国海员之一。那时候的中国,还是一个备受帝国主义欺侮的弱小国家。

陈纪林介绍了大量中国海员到德国海船上工作,包括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陈名杰的父亲陈顺庆。1928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肆虐,为了保护中国海员权益,陈纪林成立了水手馆和中华会馆,这是汉堡最早的中国人协会。后来,陈顺庆接手水手馆,陈纪林回上海成立了办事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中国成为敌对国,在德国的中国海员被遣返回国。当时回国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水手馆在帮助中国海员回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之后,陈顺庆也从西伯利亚坐了3个月的火车回到中国。但仍有100多位中国海员没能回国,被德国纳粹抓进了集中营。

新中国成立后,陈名杰的父亲陈顺庆回到汉堡,重新经营水手馆,并将其改名为中华海员之家,照顾德国的中国海员。后来,陈名杰的哥哥和陈名杰先后来到汉堡。

如果说父辈们出来是为了谋生,那么到了陈名杰这一代,则有了自己的志向。陈名杰1962年从中国坐轮船出来,看到豪华轮船,十分激动,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轮船上的轮机长。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表示十分支持并愿意培养他。他还记得父亲对他说的话:“赚钱什么时候都可以,学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在陈名杰眼中,父亲不仅在培养孩子的大方向上毫不含糊,而且在具体方法上也高人一筹。为了让兄弟俩学好德语,父亲将他们送到乡下一德国人家里,跟德国孩子学德语。在父亲的培养和鞭策下,兄弟俩学有所成,哥哥学航海管理,弟弟学轮机工程。陈名杰顺利拿到了轮机工程硕士学位,并一路做到了轮机长,圆了少年时期的梦想。

家族事业发展了,陈名杰兄弟俩没有忘记回报祖国和家乡。他们不仅资助家乡建设,兴办“培本”学校——为家乡培养人才,还不断招收同乡来当海员,挑选的一个要求则是:海员必须赡养家里的父母和抚养兄弟姐妹。

陈名杰介绍,从海员职业来说,现在在德国船上工作的中国海员,与德国海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很多德国人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敬佩,对中国海员也另眼相看。从中国海员自身来看,在专业知识和外语方面,他们的素质和条件在不断提高,在外国海船上的职务也在不断晋升。

从世界航海业来看,中国的造船业和航运业实现了飞速发展。2003年,陈名杰在汉堡大学做报告,介绍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他当时预言,中国造船业将在15年内达到世界第一。事实上,中国造船业在2010年就超过韩国,达到了世界第一。整个汉堡港的航运,也基本靠中国货物支撑,在汉堡港处理的每3个集装箱,即有一个与中国有关。

陈名杰感叹:郑和宝船“落户”汉堡,使德国人更熟知中国航海的历史;而今天中国在世界航海业的地位不断上升,更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所呈现的和平、交流和开放的姿态。

(人民网柏林3月4日电)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艳萍、杨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