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使全国人民,尤其是海洋工作者精神振奋。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政策与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芳,对报告进行解读。
海洋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的任务和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做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此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这说明“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纳入到了国家大战略之中,也说明党和国家把海洋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政策与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芳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次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共同纲领,是全面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总书记的报告深刻全面,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充分说明国家已把海洋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海洋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建设“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强国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说明“和平发展”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广泛实践中。
王芳表示,中国一贯主张维护海洋和平,2009年提出了构建“和谐海洋”的倡议,以共同维护海洋持久和平与安全。构建“和谐海洋”的理念是继2005年我国在联大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海洋问题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王芳说,西方的海洋强国是以“海权论”为理论基础的,多数以发展海上武装力量为中心,取得制海权,控制海洋和控制世界的。中国拥有和谐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平发展的法律基础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国家战略。在目前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新老海洋强国并存与共同发展时期,中国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中国和谐文化为文化基础,坚持建设“和谐世界”国家战略,遵循和平发展方针政策,以“和谐海洋”为愿景,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平衡发展、不谋求海洋霸权,建设“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强国。
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王芳指出,中国是海洋大国,从地理条件看,属陆海兼备的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沿海国;从经济发展看,中国经济是高度外向型经济,海洋对我国外贸原材料、能源供给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海洋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必须走向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虽然目前发展海洋事业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为解决国家21世纪的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做出贡献的经济技术能力。把眼光转向海洋,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以海洋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不断加快海洋开发步伐,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洋是富饶的资源宝库,但与陆地国土资源相比,海洋存在着开发利用不足、开发技术难度大、存在着人类可共享的区域和财富等特殊属性。王芳认为,我国要坚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确立可持续利用、陆海统筹、依法协作、综合管海等项原则,建设食物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金属矿产资源和空间资源五类战略性资源基地,把海洋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把海洋调查、科研、勘探、开发、战略利用等,从浅水向深水推进,从近海向远洋拓展;战略部署要从浅海进入深海,从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走向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两极,扩大我国生存发展和安全空间。
建设和谐海洋国际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风云变化,中国海洋权益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许多矛盾日益凸显,围绕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形成新的挑战。王芳称,在这样的宏观环境背景下,我们既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又要注意建设和谐的海洋国际环境。记者 赵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