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美国为何频频抹黑中拉合作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题:美国为何频频抹黑中拉合作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近期,美国官员密集访问拉美,频频攻击抹黑中拉合作。从美国国务卿的所谓“中国掠夺论”到国防部长渲染“中国威胁论”,从副国务卿鼓动抵制中国参与关键技术领域合作到财政部长污蔑中国投资意在“掠夺矿权、制造债务”,种种充斥着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的论调是对事实的公然歪曲,更是以己度人、试图掩盖自身在拉美斑斑劣迹的拙劣伎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一语中的:“美方反复抹黑攻击中国,一再渲染‘中国威胁论’,不过是想以之为借口控制拉美和加勒比,注定不会得逞。”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当美国政客煞有介事地污蔑中国“掠夺”拉美时,他们刻意遗忘了自己长达两个多世纪在该地区的干涉、控制与剥削史。自19世纪初抛出“门罗主义”起,美国便将拉美视为可以予取予夺的势力范围,对拉美国家内政外交横加干涉,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从攫取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到多次武装入侵海地、多米尼加;从策划危地马拉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到策动智利右翼军方政变;从突袭格林纳达并推翻该国政府,到派军舰“监督”多米尼加选举……美国在拉美的军事干预和政治操弄罄竹难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主导的国际机构向深陷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大力推销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核心的所谓“华盛顿共识”。这些国家被告知,只要按照这套药方进行结构性改革,就能走出困境,通往繁荣。然而,大规模的无序私有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廉价变卖给外国资本;任由大资本主导的快速贸易自由化冲垮了脆弱的国民工业体系;金融市场门户洞开加剧了资本外流和金融风险;紧缩财政则削减了公共服务和福利,加剧了社会不公。许多拉美国家不仅未能摆脱债务危机,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一些“华盛顿共识”的“模范生”,严格执行了各项改革措施,然而这些改革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繁荣,反而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当阿根廷在2001年爆发金融危机,国家陷入债务违约之际,以美国“秃鹫基金”为首的少数债权人却对其展开了冷酷无情的金融围猎。这些基金借机低价购入原始债券,随后利用美国司法体系,拒绝接受多数债权人同意的重组方案,执意要求阿根廷全额偿付本息,甚至滥用诉讼手段冻结阿根廷在海外的资产,阻挠其向其他债权人支付。这种乘人之危、敲骨吸髓的行径,正如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其《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所写:“拉丁美洲的不发达来自他人的发达,现在它还在养活他人的发达。”
与美方的指控恰恰相反,中拉合作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还是技术合作,中方都充分尊重拉美国家的自主意愿,聚焦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放眼拉美大陆,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焕发新生,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点亮万家灯火,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联通发展动脉,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助力绿色发展……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极大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和工业化能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拉美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美国政客对中国的种种污蔑,其真实意图在于转移国际社会对其自身在拉美地区不光彩历史与现实霸权行径的关注,同时阻遏中拉之间日益蓬勃发展的合作关系。谁是真心实意携手发展的真诚伙伴,谁是口惠而实不至、甚至暗藏祸心的虎狼之徒,拉美人民心中自有明断。中拉合作的强劲生命力,源于双方共同的发展需求、深厚的相互信任以及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尊重。任何外部的聒噪与干扰,都无法阻挡中拉人民携手并进、共创更加美好未来的坚定步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