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朱炳仁“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德国举行

2018年12月13日07:2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朱炳仁“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德国举行朱炳仁“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德国举行(图片:何蒨)
朱炳仁“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德国举行朱炳仁“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德国举行(图片:何蒨)

人民网巴黎12月12日电(记者 何蒨) 10日,“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74岁的“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携16组作品亮相德国,展览邀请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巴特·艾克曼斯担任联合策展人。

2008年,“铜雕技艺”被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铜雕技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曾先后担任总工艺师,主持设计、建造了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台湾同源桥等百余铜工程,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如今,朱炳仁致力于铜雕技艺的当代创新和发展,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首创“熔铜艺术”,用无模具可控的熔铸技艺展现铜材质的生命力与创造性。

由铜雕技艺转向一名熔铜艺术的当代艺术家,朱炳仁的身份转变来自一场意外:2006年5月,一场大火让高达153米的世界最高佛塔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时遭遇大火,宝塔内一二层木质楼梯均被烧毁,首层檐瓦被全部熔融,所幸塔身筋骨保持完好。朱炳仁在修复佛塔时,发现在大火熔渣中竟藏着许多千姿百态的熔铜结晶体和铜珠,由此产生了将铸铜从范模困扼中解脱出来的想法。从技术工艺上,熔铜被称为“无模可控铸造成型”技术,“无模”使铜液自然流畅而解形,“可控”使铜液在艺术家的掌控中熔意。这种“无模可控”性,使得艺术家的理念能够进入到熔铜的过程中,同时在抽象的形态中描述具体的意向,融入可以产生联想的抽象形态。

据朱炳仁介绍,这是他第二次到欧洲举办个展,展出的作品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摆件、壁画、装置艺术等,形式与内涵多样,通过展示中国艺术家在传承铜文化过程中的创新探索与尝试,让世界了解中国铜文化的发展脉络。他指出:“东西方艺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艺术家创作的都是将自己对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的深度思考综合起来的作品。但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为每个国家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方向,艺术家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将想表达的思想融入作品中。通过交流,我们能够互相了解,进而认识到世界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并且共同做好这篇文章,让艺术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在朱炳仁看来,熔铜是各种“印象”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所以此次在德国展出的作品也是他对“中国印象”的诠释,包含了他对中国哲学、文化艺术以及民族精神的一些思考。其中既有传达中国艺术家对世界贫穷与民生问题之关注的《稻可道》,也有展望人类文明发展的《图腾》,还有表现大国沉浮的《圆明园之魂》,以及向中国山水致敬的《枝木之冠》等。

此次个展的联合策展人、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巴特·艾克曼斯在谈及朱炳仁时指出:“他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人们能迅速辨认出他的作品,引导观众认出大师作品的并不是细节,也不是他作品的整体风格,而是他的创作个性和图像基调。朱炳仁从中国传统出发,并将其融入到他的视觉故事中,通过这种方式,他找到了一条通往多样化主题的道路。”

此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旅游厅和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明年1月15日。

(责编:张进 (实习生)、樊海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